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以及浙江省将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支撑全省未来发展的重要万亿级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健康产业的先发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特编制《浙江省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精神编制,规划期限为2015年至2020年。
健康产业包括健康服务和健康生产,本规划主要依据我省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选择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信息、健康旅游和文化、医疗装备和器械、药品和健康食品、体育健身等八大领域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健康产业的发展重点。
一、现实基础
(一)发展现状
浙江省先行布局健康产业,“十二五”期间产业基础逐步扎实、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省健康产业实现总产值 亿元,同比增长 %。其中医药工业总产值1180.9亿元,同比增长16.7%,超过同期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速10.3个百分点。中药材种植总产量突破14万吨,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加工总产值达167.8亿元,约占全国6%的市场份额。全省医疗设备生产企业超过1300家,数量居全国第四位,整体产值近 年来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速。
产业特色不断凸显。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继续保持传统优势,其中铁皮石斛的产值占全国市场的80%。智慧健康和第三方诊断领域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现代医药产业形成杭州余杭、绍兴滨海和台州临海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块。医疗器械行业形成宁波温州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桐庐医用硬管内窥镜、金华人工关节与骨科植入材料等特色产业区块。浙西、浙南等区域发挥资源和生态优势,在养生养老、健康食品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
要素支撑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全省超过50所院校增设了生物制药、养老护理、健康管理等13个健康产业类专业及方向,重点加强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支撑加强,初步建成省级健康信息平台“一个专网”和“三个基础资源库”的健康信息服务基础架构。创新资金支持有力,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和产业资本共同参与设立的两个百亿级的专项健康产业基金——中国智慧健康产业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健康产业)已成功落户。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健康产业市场化进程有效推进,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康产业相关领域。探索创新医养结合、医师多点执业、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等新机制和新模式,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释放健康产业市场活力。
专栏1-1:多举并施大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医
严控城市公立医院规模:“十二五”期间暂停审批省级和部分市级医院在主城区内扩大床位规模的申请,并将公立医院床位审批与社会力量办医挂钩。
加大社会资本开放力度:编制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指南、下放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权、推动多种合作办医模式试点。
搭建平台促进项目对接:在浙商洽谈会中专门开设医疗服务对外合作洽谈专场,吸引港澳台和境外资本投资医疗服务项目;同时举行健康服务业项目推介会,推动健康服务业项目与社会资本对接。
浙江省健康产业在迅速成长的同时,依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总体不高。全省80%以上的医疗器械企业是中小企业。新型医药产业、医疗器械和高端医用设备领域中产品结构偏单一、科技支撑相对薄弱,研发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二是产业布局分散,集聚程度偏低。与上海、江苏等兄弟省份健康产业集聚程度相比,我省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尚有不小差距,产业集群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行业管理滞后,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健康产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关统计体系尚未建立,并且行业审批与管理主体不明确,多头管理与缺位错位现象时有发生。四是社会资本投入不足,资本市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健康产业资本市场运作尚未成熟,融资方式单一。社会资本在医疗服务和健康养老领域比例偏低,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全省医疗总床位数的比重不足20%。
(二)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拓展新空间。21世纪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干细胞治疗、3D打印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和健康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催生了远程诊断、智慧医疗、个体化治疗等新型健康服务业态和新模式,极大的拓展了健康产业发展空间。
社会进步孕育新需求。浙江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迅速转变,人们的健康意识整体增强,健康需求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保健和康复等多元化服务转变;快速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使群众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迅猛增长;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释放了群众的健康需求。
区域竞争迎来新格局。健康产业横跨三次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能够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全国多地先后将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上海、苏州、成都、深圳、广州等地较早建立起相关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成为发展健康产业的先行区,并且在医药化工、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地区之间竞争态势趋于激烈。
专栏1-2:部分健康相关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基地):成立于2010年,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占地75.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医用数字化影像装备与探测技术产品、精密医疗器械机电基础件、生物电信号检测及临床监护设备、新型中医诊断与治疗仪器、物理治疗设备和微创手术设备、高性能人工器官与康复设备等。
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2010年正式投入运营,位于苏州高新园区,占地1平方公里;以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先进医疗设备产业化为核心,汇集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医药研发的企业和工程技术中心。园区分为技术创新研发区、权威检测和评估机构区、产业化区、生活配套区。
杭州未来科技城:占地4平方公里,在核心区布局10.5万平米体量的研发孵化板块,其中4.6万平米作为生物医药研发孵化大楼,5.9万平米作为生物医药研发中试大楼。核心区紧邻的永乐区块规划了4平方公里的现代医疗器械、诊断试剂、新型医用材料、康复辅助器具等产业化板块,形成研发、产业化有机互动和有效承接。
优先发展蕴含新契机。“十二五”以来,浙江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着力发展以生态资本为核心的各产业集群,为健康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打下坚实基础。2014年浙江省提出加快培育信息、健康、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全面布局健康产业,以先行经验和创新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美”浙江战略,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造万亿级产业为目标,以创新、集聚、融合、提升为主线,以“医、养、健、智”为四大板块,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增加供给、优化结构、创新模式、扩大消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将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加强政府在政策制定、标准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的作用,扩大政府购买范围和力度,引导健康产业规范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健康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康产业领域。
特色发展、产业融合。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各地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引导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发展和集聚发展,以点带面,通过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生产的有机融合,以及健康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医、养、健、智”四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链。
改革破障、创新驱动。强化改革对健康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步消除不利于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体制因素。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实现健康领域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的创新突破,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健康产业成为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规模。健康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长 %以上,其中健康服务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健康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推进,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产业特色。在全国率先建成功能完善、投入多元、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中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旅游、健康信息等行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在智慧医疗、第三方服务、医养结合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和关键技术,健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一核三极三带”的健康产业总体布局,在全省范围内建成10个健康小镇、20个健康产业重点园区/基地、100个健康产业重大项目、100家健康产业骨干企业,并建成一批健康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一批健康产业人才培育基地,健康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日益显现。
产业环境。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社会资本办医、多元化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健康产业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形成有利于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重点领域
(一)医疗服务
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融资的方式,引进国际医院管理经验,探索建立浙江国际医学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平台式医疗服务综合体。发挥省医院发展中心职能,探索开展省属公立医院对外合作和发展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剥离特需服务、健康体检等非基本医疗服务。重点发挥杭宁温医疗卫生资源优势,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支持中外合资、合作办医,鼓励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支持办好一批综合性、专科性外资医院。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医生多点执业,在每个县(市)办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的基础上,放开医疗服务市场,鼓励高起点、高层次、高质量地发展营利性医院,抓好温州社会资本办医(国家)联系点等改革试点。
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实施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工程,积极推动各级中医院上等级,省、市级中医院达到三级水平,90%的县(市)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8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医疗服务。推行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和中医健康干预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防治、慢病康复中的优势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积极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医疗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在药店开展中医坐堂诊疗服务。依托传统老字号中医馆,加强中医药特色街区建设,鼓励和扶持传统老字号品牌及优质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培育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
大力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积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康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卫生检测中心、影像中心和病理中心、制剂中心、消毒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支持第三方服务上市企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投融资平台作用,促进行业整合,加快吸纳优质资产和优势项目。鼓励骨干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开展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大力发展医疗设备第三方服务、医疗信息化外包、健康服务云平台等第三方服务。积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相关第三方服务机构。
(二)健康养老
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推动100张床位及以上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和助养型养老机构单独设置卫生所(医务室),条件具备的可申请设立医院;推动100张床位以下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和助养型养老机构单独设置卫生所(医务室),或与周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大力支持民间资本新(改、扩)建以老年医学、康复医学方向为主的医疗机构,为失能、半失能及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专业服务。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推动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整合,鼓励利用闲置低效医疗床位开发康复护理床位。加快推进杭州市、温州市和宁波市鄞州区等全国、全省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长期照护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推进医养融合发展。
拓展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所在地及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深化合作,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健康体检、保健咨询、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中医药保健等服务。重点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城乡医疗机构将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延伸至家庭,加快推动为失能、半失能老人设立“家庭病床”,优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整合96345便民服务网(中心)、宁波81890服务中心等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社区养老服务机制,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加强对中高端综合性养老社区的引导和监管,增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
(三)健康管理
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全人全程健康管理理念,拓展和深化以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模式为基础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基本医疗资源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整合,利用居民健康档案为签约对象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支持各地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创新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医疗和双向转诊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和远程健康监测管理服务、健康评估服务等服务内容。鼓励签约全科医生利用所在单位的云医院、网络平台、健康咨询热线、手机及电视终端等多种途径,为签约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咨询互动服务。
发展多样化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健康体检、专业护理、康复、心理健康、母婴照料以及环境消毒与病媒控制等专业健康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专业健康体检机构向全面的健康管理机构发展。发展以商业保险机制为支撑,以健康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新型组织,积极开展健康筛选咨询、末病管理与治疗等形式多样的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心理健康管理,鼓励举办各类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治疗诊所、门诊部以及精神康复机构等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性健康体检机构和品牌,提升全省专业化服务能力和健康体检市场发展水平。
不断丰富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健康保险机构,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重大疾病保险、特定疾病保险等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健康保险产品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医疗责任险等多样化保险产品。推动符合条件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购买相关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动杭州市、温州市、宁波市等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方筹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以政府购买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医疗保障经办、承办服务。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功能完整、安全高效、相对独立的省市级健康保险信息系统,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人口健康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和业务智能处理水平。
(四)健康信息
搭建健康信息服务基础框架。加强公共卫生、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产业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健康信息平台,健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完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加快建成开放、统一、优质、高效的浙江省“健康云”。实施全省居民健康“一卡通”工程,实现各类个人健康信息归并、整合和共享。支持第三方机构建立医学影像、检验检查报告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医院管理和信息共享系统。
创新健康信息服务业态。以实体医院和区域医疗云平台为依托,探索发展网络医院,开展导医、预约、咨询、指导、随访、监测等在线健康管理服务和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上诊疗服务。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网上支付、远程培训等健康信息服务业务。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充分利用穿戴式植入式智能设备、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终端设备,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健康养老信息服务,不断培育健康信息服务新业态。积极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
构建健康信息服务产业链。以省“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为契机,建设健康信息服务省级研究院,打造以智慧医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为核心,健康传感器和数字化健康产品的研发设计、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存储、数字内容服务为关键环节的健康信息产业链。以智慧医疗产业基地等平台为重点,打造健康信息产业集群。省级部门与相关地市联合组织实施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攻关等重大专项,突破一批瓶颈技术,抢占全国健康信息产业技术和市场制高点。
(五)健康旅游和文化
推动健康旅游融合发展。鼓励优质医疗机构、旅游服务机构和旅游休闲基地(目的地)的合作,积极开发医疗美容、中医药养生旅游等健康旅游产品和服务,不断开拓国内外健康旅游市场。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省级运动休闲、老年养生示范基地创建为抓手,促进旅游业与农、林、牧、渔、中医药、体育、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旅游。依托海洋旅游资源等地方特色优势,支持办好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推进建设舟山健康旅游先行区。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推进建设淳安—开化、磐安—天台—仙居、庆元—景宁—文成—泰顺等区域性健康旅游区。鼓励针对不同消费需求,积极开发温泉养生、中医药养生、游乐养生、美食养生等特色养生产品,加快建设桐庐健康小镇、武义寿仙谷国药养生基地等一批健康旅游基地。
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预防保健和健身意识,进一步培育健康消费市场。加强健康文化传播与交流,支持创作健康文化精品、举办健康促进论坛等学术性和群众性健康文化活动。积极依托浙江广电集团、浙报集团等省内传媒集团,发挥浙江电视台、浙江在线健康网、浙江日报等重要媒体健康教育功能,加强各类社会公益性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充分挖掘磐安、天台、景宁等地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化,通过中医医疗机构、中(畲)医药博物馆、养生馆、药膳馆等形式,开展中(畲)医特色治疗、康复理疗、针灸推拿、药膳等服务项目,努力建成以“中医治未病、康复理疗、养生保健、药膳食疗”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养生服务基地。
(六)医疗装备及器械
加快发展医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医疗装备产业链培育建设,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制约,重点发展穿戴式智能检查类产品、成台套智能网络检查设备、移动手术急救车等手术装备、智能化护理设备、康复设备、特种陪护机器人等。大力发展联动和成套制药设备、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制药行业专用环保治理工艺技术与装备以及高效节能设备,支持原料药企业和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整合发展智能医化装备产业。重点支持杭州湾医疗装备产业集聚区块、台州无菌医疗器械制造机械产业及温州制药装备等产业集聚区建设。
重点培育医疗器械特色优势产品。重点支持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数字化技术、激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高精尖大型医疗设备。重点发展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血液透析装置、婴儿培养箱,以及高端医疗耗材等特色优势领域。重点突破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X 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全数字化彩色三维超声影像诊断系统等大型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一体化手术室、多功能激光治疗设备、微创手术及介入设备等先进治疗性设备、生物人工器官及工程组件、人缘化或适宜人体的生物医学材料等高端领域。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和农村基层的普及型医疗设备和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人工器官及组织工程产品。切实推进余杭现代医疗设备高新区、桐庐医疗器械高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宁波温州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金华人工关节与骨科植入材料、台州温州一次性使用无菌注(输)器具等省级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建设。
(七)药品和健康食品
创新发展生物医药。创新发展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靶向性治疗药物,开发形成一批防治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类药物、个性化基因药物。重点加大针对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和常见慢性病的诊断试剂研发。重点在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机理、功能和提取技术的研发为突破,重点研发基因工程药物、药用氨基酸、抗生素、微生态制剂药物等一批有特色、高效能的海洋生物药物,开发一批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加快推进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推动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杭州未来科技城健康谷、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舟山新区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等生物医药基地(园区)建设。支持宁波建设成为我国诊断试剂领域重要的生产和研发中心。支持绍兴滨海新城、湖州和金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块的规划和建设。
加快发展特色原料药及药物制剂。加快微生物制药技术和控释、缓释、靶向定位、透皮吸收、微球、微囊、微丸等新型制剂技术的应用,围绕抗肿瘤、抗病菌感染、心血管疾病防治、抗抑郁、糖尿病及代谢综合症防治等重大疾病领域,重点开发氨基酸、核酸、多肽、多糖类的创新药物和特色原料药,做强维生素、激素、药用辅料等优势产品。加大制剂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力度,不断提高制剂国内市场份额,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制剂主导产品和骨干企业,鼓励企业积极申请美国FDA、欧洲COS认证,逐步提高药物制剂在国外的注册比例。重点推动浙东南国家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发展,重点支持台州、金华、绍兴等原料药优势明显的地区布点建设制剂产业园区。支持骨干企业开展制剂国际认证,促进制剂产品向国际主流市场迈进。
积极发展优势中药材产业。依托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持磐安、武义等地“浙八味”、铁皮石斛、灵芝等道地和特色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实施GAP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围绕药材育种种植、饮片加工、植物提取到中成药、保健品、膏方、中药饮料等中药产业链各环节,培育一批研发生产销售的中药产业骨干企业;推动中药饮片加工和中药制药企业做大做强,扩大优势产品规模,提升竞争力,努力打造中药产业集群。组织实施一批疗效确切、安全可靠、质量可控的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传统优势品种的二次开发,探索建立符合中药特色和国际标准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控制体系,进一步提高中药产品及中药材的质量水平。在磐安县、天台县等中医药大县开发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和健康产品,重点推进磐安县“江南药镇”等一批中药材产业基地发展。
做大做强医药商业和流通行业。充分发挥在医药流通领域的基础优势,鼓励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等方式,打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医药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组织化程度为导向,做大做强医药流通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中小医药企业精细化、专业化、特色化、联合化发展,鼓励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鼓励医药零售业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经营,扩大和完善医保定点药店布局。支持大中型医药流通企业向居民社区、乡镇布局和延伸,构建立体化的区域医药供应体系。推动医药流通企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建立智慧物流体系,提升药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在医药流通、医药零售和医药工业及第三方医药等领域,发展B2B、B2C、O2O等形式的电子商务,推动医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互联网金融有机结合,不断创新药品流通商业模式和业态。
加强健康食品生产开发。重点围绕免疫功能调节、营养素补充、抗疲劳、调节血脂等功能类型,开发新一代功能保健食品。做精铁皮石斛类、不饱和脂肪酸产品、天然活性产物、功能性果蔬产品、天然果汁酸乳制品、多肽类功能性食品等生物技术食品的开发。加强传统保健食品品牌建设,做大做强铁皮石斛类、蜂产品类、珍珠粉类、灵芝类、保健酒类和维生素类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贝类、藻类等具有药用价值、保健功能的海产品养殖,以分离筛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重点,加强海洋生物保健品、功能性食品、海洋化妆品生物功能材料、海洋生物酶制剂的研发。
(八)体育健身
拓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依托浙江山海河湖资源,重点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海洋体育等运动休闲产业,建设环杭州湾、环舟山群岛、环太湖和环浙南等运动休闲发展带,鼓励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国家级运动休闲示范区。依托重大体育设施和相关体育休闲运动基地,打造一批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规划建设一批体育主题公园。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加大政府购买体育健康服务力度,开展医保卡年度结余部分用于特定场所体育健康消费的试点,积极引导体育健身消费,促进经营性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
提升体育健身用品制造。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动器材装备,重点支持可穿戴运动装备和智能运动设备的发展。围绕富阳、绍兴、金华等八大特色先进体育制造业产业基地,重点打造赛(游)艇、轮滑、乒羽网球(拍)、传统武术器具、钓具、户外健身器材、全地形车等为主要产品的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打造名品、精品和拳头产品,推动浙江体育健身用品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四、空间布局
根据我省健康产业初步形成的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整体上构建“一核三极三带”的全省健康产业总体布局,即以杭州都市区为“核心”,以宁波、温州、金华-义乌三大都市区为“增长极”,以浙东沿海、浙西浙南山区、浙北平原为三大特色产业带。
(一)一核
以杭州都市区为全省健康产业核心,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和高端要素集聚,形成对全省健康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主城区省市级医疗资源集聚优势,促进医疗服务高端、专业化和智慧化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和特色专科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积极发挥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在高层次和技能型医疗服务人才培养,以及在尖端科学研究和专业社会医疗服务等领域的核心引领作用。推进杭州国家高新区智慧医疗产业基地、中国智慧健康谷等主要平台建设,构建健康云服务平台,促进智慧医疗、智慧健康管理、健康信息产业集群,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智慧健康产业集聚和引领示范区。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未来科技城、余杭现代医疗设备高新区等区块为重点,建立化学制药、现代中药,生物药物、新型医疗器械以及体育健身器材制造为一体的药品与健康食品、医疗设备与器械制造产业格局,打造全省乃至国内生物医药的创新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结合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沿线山水等自然生态以及温泉等资源优势,通过建设桐庐富春山健康城、千岛湖休闲运动养生等重点平台,打造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和文化、体育健身等健康服务集聚区。
(二)三极
立足于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现有基础和先发优势,加强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民间资本办医、智慧医疗建设等领域综合改革的试点示范作用,推动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与文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药品和健康食品领域的高端、多样、特色化发展,加强其对浙东、浙东南和浙中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健康产业增长极。
1.宁波都市区
重点推进医疗服务、健康旅游和文化的专业化发展,发展壮大医疗器械设备、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等产业集群,打造浙东地区健康产业核心增长极。进一步巩固宁波省级医学副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宁波市医疗卫生资源优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上联下沉,加强对浙东区域的辐射作用;积极推动改革试点进程,促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民间资本办医、医养结合综合试点、智慧医疗建设、多元化医疗保险制度等领域综合改革。以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等区块为支撑,发展壮大药品和健康食品、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集群。积极推动奉化滨海养生小镇、秀山岛、长峙岛、朱家尖国际养生岛为代表的健康服务业平台建设,加强健康旅游和文化、健康养老等多样化健康服务业市场发展,满足发展型、多样化和个性化健康服务消费需求。
2.温州都市区
突出在医疗服务、健康养老产业的改革探索和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医疗器械设备、药品和健康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健康服务业在省内乃至国内市场占比和影响力,打造海西经济区一流、全国领先的健康产业增长极。重点依托温州市社会资本办医综合改革试点效应,积极发展多元办医,进一步鼓励引进外资和民资在高端、特需医疗服务领域举办医疗机构,成为全省社会资本办医的示范典型;推进环大罗山都市医疗健康主题公园、瓯海生命健康特色小镇等平台的建设,发展旅游医疗、休养医疗等高端医疗服务。依托山地、地热、海岛等资源优势,推动楠溪江国际养生保健中心、高楼生态养生基地等项目的进程,促进健康养老等健康服务领域向多层次、多样化方向发展,打造成省内一流的健康服务集聚区。立足温州制造业基础和海洋生物资源优势,依托经开区食品制药机械工业园区等平台,积极发展药品和健康食品、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等产业;以苍南药材市场为基础,着力推动相关产品专业市场的建设,大力发展健康产品的商贸交易与物流仓储服务。
3.金华-义乌都市区
立足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发挥生物医药上市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健康旅游和文化、药品与健康食品产业,打造浙中健康产业增长极。重点依托双龙风景区、仙源湖旅游度假区、武义温泉小镇等园区及婺城新城区和工业功能区等发展平台,发展健康旅游和文化、药品和健康食品产业。充分发挥磐安县中药材集聚优势,以磐安江南药镇入选浙江省首批特色小组为契机,打造集中药材种植和生产、中医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健康生产和服务平台。依托兰溪天然药物产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以中医药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以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为契机,加快义乌药品和健康食品流通产业的集聚发展。
(三)三带
1.浙西浙南山区健康养生产业带
主要包括衢州、丽水以及杭州西南地区和温州文成、泰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以健康旅游与文化、健康养老、药品与健康食品、体育健身等为发展重点,打造以健康服务业为主导、健康生产为支撑的健康产业体系。
衢州市,充分利用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结合开化国家公园、千里岗养生休闲区、仙霞岭旅游休闲区、怀玉山乡村休闲区等国家级、省级生态功能区的建设,面向省内、省际周边市场,推动健康服务向前端预防管理与后端护理康复拓展,加快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与文化、体育健身等产业融合发展。
丽水市,充分发掘中药和健康产品种养、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依托龙泉的食用菌、中药产品,缙云中药材及黄帝文化,松阳的茶养生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庆元的食用菌、廊桥文化、“扁鹊”中医养生文化及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独特优势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遂昌中草药、茶叶产品,景宁畲医畲药等优势资源,加强与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向结合,重点发展养生养老、健康旅游和文化、畲医药等领域。
2.浙东沿海健康制造产业带
主要包括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除文成、泰顺),立足于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生物为特色的药品和健康食品研发和制造,强化科技创新、开发高端产品,壮大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着力开发以海洋休闲养生为特色的健康旅游和文化、体育健身产业,积极引进高端民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机构,打造医疗、保健、养生为一体的沿海健康旅游产业链。
绍兴市,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提高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药品和健康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积极建设滨海和新昌两个健康产业集聚区,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以诸暨、上虞、嵊州、新昌的自然山水、文化积淀、田园风光等资源为依托,通过资源的深度开发,养生休闲设施的完善配套,发展集旅游、养生、中医(自然)美容等健康旅游与文化产业,积极打响 “中国长生第一镇”的品牌效应。
舟山市,加快发展以海洋生物为基础的药品和健康食品制造业,强化科技创新、开发高端产品,壮大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以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科创园、舟山经济开发区海洋生物医药园为主体,通过引进国内外海洋生物科技成果、知名生物医药企业、高端生物医药项目,带动产业跨越式发展。以海岛旅游和佛教文化为根基,以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和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引进海岛养生养老、禅修养生、康体养生、海洋体育运动项目,打造舟山健康旅游先行区。
台州市,充分发挥化学原料药行业的比较优势,以台州国家化学原料药基地为主要平台,加快引进和扶持一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促进药品和健康食品领域提升发展;同时加强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化学原料药产品更新换代,推进医化企业向下游高附加值的制剂领域延伸,积极培育新兴领域产品和技术,打造现代绿色制药产业链,形成国家级循环化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
3.浙北平原健康休闲产业带
以湖州、嘉兴两市为主的浙北城市群,应充分利用长三角等优势健康产业资源,创新合作模式,引进先进的产业理念和发展模式,促进健康信息、健康旅游和文化、体育健身等产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趋势。
湖州市,凭借太湖的生态优势和知名度,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拓展提升国际南太湖五项户外运动、中国步道健身观赏莫干山、江南天池户外滑雪健身、国际长兴二界岭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等基地的特色品牌,积极谋划温泉养生、生态养老等一批健康旅游和文化、健康养老和体育健身项目,构建长三角生态养生养老中心和户外运动中心。
嘉兴市,对接上海、杭州两地优势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化、高端化、规模化的非公医疗机构,打造全省社会资本办医的试点城市之一;依托山、海、湖、镇、城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围绕乌镇国际健康产业园、温泉养生综合体、九龙山健身疗养中心、嘉兴国际健康生态城等一批健康旅游、养生养老项目的开发,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健康旅游和文化、健康养老福地。进一步提升健康服务的智慧化、定制化水平,重点发展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信息等电子务平台,着力建成长三角地区的健康信息服务集散中心。
五、主要载体
围绕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一批健康小镇、建设一批重点园区、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构建一批信息服务平台、创建一批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对健康产业发展的载体支撑。
(一)打造一批健康小镇
以全省开展“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因势利导推动健康小镇建设,促进健康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10个健康小镇。支持和鼓励健康服务和健康生产的融合发展,以及健康产业与旅游、文化、科技、信息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以健康产业重大项目为载体,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健康产业发展集聚区,在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和较强的示范效应。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
(二)建设一批健康产业重点园区
推进健康产业重点园区/基地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在全省创建20个健康产业重点园区/基地。重点依托省级产业集聚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健康产品制造园区/基地;依托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打造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和显著比较优势的特色健康服务园区/基地;依托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高科技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区等,打造具有较大种养规模,兼具特色健康产品加工、体验等功能的健康种植基地。
(三)实施一批健康产业重大项目
强化重大项目对健康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业态培育,到2020年,每年在全省滚动实施100项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建立省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库,优先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和省农业重大项目,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重大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项目所在地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省级管理部门根据考核结果,对健康服务业重大项目库进行动态调整。强化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围绕重大项目构建特色健康产业链,打造一批产值规模在全省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或技术先进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健康产业集群。
(四)培育一批健康产业骨干企业
充分发挥大集团、大企业的核心和带动作用,形成骨干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的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在全省培育100家健康产业骨干企业/机构。坚持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健康服务品牌,鼓励本省大集团、大企业进军健康服务领域,重点在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信息、健康旅游等领域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机构;紧紧抓住浙江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的有利时机,重点在生物医药、特色医疗器械、体育健身用品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浙江的中药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优势,重点在中药材种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五)构建一批健康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内在动力,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省的健康信息平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智慧医疗应用平台、药品和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健康信息平台,健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完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重点业务应用系统;以区域医疗资源中心为载体,通过建立远程心电、远程病理、区域影像、区域检验等区域化信息系统,积极构建覆盖全省、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平台;以信息化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积极构建集预约诊疗、网上支付、诊疗信息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医疗应用平台;充分发挥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优势,支持建立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等健康服务产品的电子交易平台。
(六)创建一批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加大相关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构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教育协调互促的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20家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规模位居全省前列的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鼓励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高等本科学校加强相关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打造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健康信息、健康食品等领域的研究型和管理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健康相关专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健康管理、健康养生、中医药保健、健康旅游、健康制造等领域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充分依托职业院校和****(社区)学院,积极开展健康产业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推进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行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健康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健康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开展健康产业发展定期督导,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和突出问题。完善规划体系,切实做好健康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围绕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结合总体空间布局,进一步编制健康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专项规划,形成统一衔接的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体系。
(二)深化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在健康产业发展中突出市场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着力改善政府审批服务,简化项目审批环节,建立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两提升、双下沉”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深化医药价格改革,开展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落实医师多点执业等改革配套措施,进一步释放健康产业发展活力。
(三)强化政策支持
加快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在省级重大战略中充分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加强政策统筹。全面梳理健康产业领域的相关政策,取消不合理规定,切实落实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的各项优惠措施,着力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健康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促进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研究制订政府购买健康产业公共产品指导目录。完善医保支付机制,充分发挥医保基金引导健康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四)规范行业管理
完善健康产业统计制度,尽快建立科学、统一的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健康产业的监测指标体系,适当的时候开展健康产业的监测工作;研究确定健康产业发展指数,并建立健康产业发展信息定期公布制度。建立健全行业发展和自律机制,推动建立健康产业协会、学会、联盟等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服务和监管作用。建立完善健康产业标准体系,鼓励行业组织开展健康产业以及各细分行业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支持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制订健康产业行业规范,探索建立不良诚信企业(机构)黑名单制度和不良信用者强制退出机制。
(五)促进开放合作
加大健康产业市场开放力度,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健康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优化产业投资环境,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重点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健康产业领域。完善多元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机构对健康产业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服务。积极支持成熟企业通过境内主板、创业板和中小板以及海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探索健康产业企业的国际融资方式,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健康产业项目,吸引国外资资金的介入,推动健康产业园区的国际合作,促进健康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六)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健康产业发展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搭建宣传平台,鼓励开办专门的健康节目或栏目打造宣传阵地,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消费者促进健康的消费观念。举办年度的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打造行业性活动品牌,带动健康产业发展。严格规范药品、保健食品用品、医疗机构等健康产品方面广告和宣传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