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灌区实施节水改造以来,节水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当地生态环境出现好转迹象。 宋会新 摄
甘肃敦煌灌区实施节水改造以来,节水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当地生态环境出现好转迹象。 宋会新 摄
中新网兰州4月12日电 (记者 冯志军 信江)“水是生命之源,请珍惜每一滴水。”近日,从敦煌火车站前往市区的沿途,除了旅游宣传标牌外,更多的是与“节约用水”有关的宣传标语。无论是市区里的宾馆、宣传栏以及出租车内,还是农村田间地头,每走几步,都有节水标志。
初春的敦煌,景色宜人。敦煌市水务局工程师宋会新告诉记者,敦煌灌区节水改造,也让环境有了好转。
据宋会新介绍,目前敦煌的灌溉面积由之前13.8万亩,增加到44万亩。随着灌溉面积扩大,河水总量有限,于是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据有关部门统计,敦煌地下水位从1975年开始,每年以0.24米的速度下降,目前已累计下降了20.44米。
近年来,随着敦煌党河流域人口增加和灌区大规模开发,引起了河流、湖泊、沼泽及草地面积减少,天然绿洲萎缩,生态植被退缩,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戈壁、盐碱地、沙地增加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这严重威胁着敦煌境内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保护。
敦煌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总投资47.22亿元人民币,规划项目包括灌区节水改造和月牙泉恢复补水等“八大工程”。
宋会新说,2012年6月,为期五年的敦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启动。第一个年度工程目前基本完成,主要实施了8.7万亩的田间节水工程。通过管灌、滴灌等改造,灌溉渠道输水效率明显提高,目前已有超过两万人受益。
用淘米水洗菜、浇花,用洗衣水拖地……如今,面对敦煌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一水多用”已成为敦煌市民普遍的行为习惯。有心的市民还总结出了不少节水小窍门,并将自己的经验向社区内其他居民推荐。
敦煌市莫高镇农户****仁对节水带来的实惠有着感同身受的体会。“与之前普通温室大棚相比,节水大棚每年能节省一半的农业用水,不仅收入大幅提高,而且更节省劳力。”他说,节水大棚每年的用水量约为普通大棚的一半,“每一滴水都能用得恰到好处”,用水一少,地里的病菌随之减少,产量明显提高。
在****仁的记忆里,多年来,敦煌生活生产始终处于缺水状态,井里的水位一直在下降,井下安置的水泵深度每年都要下移数十厘米,由此造成抽水耗电花费也在不停上涨。然而,大水漫灌式的灌溉方式并未给当地农户带来经济效益的变化。
面对节水后带来的经济收入猛增,****仁认为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他说,政府在实施灌区节水改造的时候,有不少与他一样的农民都感到担忧,认为农业生产“自然是水越多越好”,当时甚至有抵触情绪。
“节水改造实施后,所带来的效益有目共睹,如今大家都把水的价值看得越来越重了”,****仁说。
未来,敦煌将继续严格实施禁止开荒、打井、移民的“三禁”政策,在控制现有灌溉面积的基础上,逐步压缩灌溉面积。根据规划,五年节水灌溉工程完成后,敦煌在现有的灌溉面积上,将压缩5.4万亩耕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