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鸡、瘦肉精、地沟油、皮革明胶、塑化剂……一次次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们的“食神经”备受考验。
在昨天下午举行的上海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代表们不约而同聚焦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议案或者建议就有4个。
对多头管理机制“无缝焊接”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党委书记陈戌源深入调研后提出“关于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议案”。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实行的是一种分段管理体制,即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产品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处理重大事故。
将一条完整的食品安全产业链条分割,由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势必增加执行上的难度,人民群众常常感觉是政府处置不力;从执法人而言,有权限不到,不能一查到底,一管到底的苦衷。而且,多头管理机制也可能造成各主管部门在应对具体问题时相互推诿,人为造成执法行政的效率低下。
陈戌源建议,要在这一多头管理的体制下通过执法来体现立法强化食品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则必须对该多头管理的机制“无缝焊接”,改变多头管理,明确执法主体。
全国人大代表贾伟平和沈志刚也分别提出了修改食品安全法的议案,建议按照监管程序严格食品安全执法,追究违反食品安全法的法律责任,在量刑中根据相关情节适当严惩。
食品安全监管应以预防为主
香港奶粉“限带令”生效2天,45人被查获,人们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可见一斑。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院长陈晶莹认为,这种信任危机与政府监管机构没能主动发现、实时跟踪问题食品有关。长期以来,食品安全信息披露通常先是媒体发布,然后是监管部门采取相关行动证实。据食品安全数据库显示,仅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该数据库登载的560起食品安全事件中未经媒体直接曝光处理的仅12件,占事件总数的2%。通常情况,是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发生或者对社会构成了较大危害后,政府相关监管部门才开始对其治理。而且,多数是在媒体已曝光,百姓都已知晓的情况下,执法部门才开始综合整治、予以补救。
陈晶莹建议,国家食安委和各地食安办共同建立起相互链接的食品安全全民监督网络体系,建议预防为主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主动堵住问题食品的源头。实践中,多元监管主体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督作用颇为明显。
你对中国国产奶粉有信心吗?
作为一个食品行业的人大代表,当天会议一结束,全国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葛俊杰就被记者们的长枪短跑团团围住,接受 “你对中国国产奶粉有信心吗”等一连串追问。葛俊杰认为,目前中国食品安全总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国内的奶粉目前是比较安全的。
葛俊杰表示,建议优化目前的监管体制,形成“国务院食安办+农业部、食品生产流通监管部门、卫生部+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的“1+3+2”监管体制。同时,对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合并修订,进一步明确食品各环节各主体的责任。
陈戌源代表提出,加快制定统一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清理各种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我国现有的食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大类,主管部门各不相同。除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安全强制标准外,农业部门、质监部门、工商部门、商务部门、行业协会等也都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推荐标准或行业标准,全国各类与食品有关的“安全标准”约5000个。一些所谓的行业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明显受该行业为数不多的“龙头老大”把持,行业保护倾向明显。因此,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取消行业或企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