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地处宁波市中心,东临奉化江,北濒余姚江,西南与鄞县接壤。全区面积 29.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30 万,辖 8 个街道办事处。海曙区系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曙区历史悠久。境内有始建于唐长庆元年的鼓楼 - 海曙楼,海曙区因此而得名。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藏书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讲学旧址白云庄,有建于唐代的天封塔、咸通塔,建于明朝的宁波城隍庙等等。
海曙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辖区内有铁路宁波客运站、汽车南站,距宁波栎社机场仅 8 公里 ,与宁波港客运站仅一桥之隔,沪杭甬高速公路宁波市区出入口设在海曙区,所有的市内公交线路和出租汽车几乎全由海曙辐射市区的四面八方。
海曙区地处宁波市最繁华的地段。宁波银泰百货、新世界百货新华联商厦、城隍庙商城等全市规模最大的综合商场,南苑、新园、华侨、富邦等涉外星级宾馆几乎都集中在区内,一批诸如天一广场、乐购超市、新一佳、农工商、好又多、欧尚等一批大广场、大超市和大卖场竞相驻入。市主要金融机构及商检、海关等部门也都设在海曙区。
海曙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两高”、“两区”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致力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致力于提升城区综合功能,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区两个文明建设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几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积极实施楼宇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加快载体建设,着力抓好招商引资,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160.4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50.48亿元,年均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从4.53万元增加到6.48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9.15亿元增加到34.42亿元,年均增长16.4%(增长率按同口径计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特色日趋鲜明,产业层次和集聚能力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2%,服务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收入的80%。传统商贸业不断繁荣,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都市型工业平稳发展。立足主动,努力突破空间性资源稀缺的制约,按照建设宁波中心商贸商务区的目标定位,谋划对事关全局的功能区块开发建设,为新一轮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几年来,我们坚持制度创新,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区功能逐步完善,城区品位日益提高。按照“城市管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致力创新提升,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平安大区建设和市容环境管理水平,城市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不断深化,积极推进和完善以“选聘分离”为核心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社区直选制度和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制度。平安大区建设深入开展,积极构建治安防控网络,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监管体系,基本确保了全区社会政治稳定、治安安定和公共安全。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深化城市管理“海曙模式”,提高市容常态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生态区建设,区域市容市貌和居民生活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区西部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全面完成撤村建居工作,逐步深化近郊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实施徐家漕、前丰、新星等旧村改造。完成“三江六岸”海曙段堤防建设。
几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切实关注民生,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努力改善群众生活,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3%。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提供各类就业服务,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净增分别达到27745、10797与35557人,累计实现失业职工再就业44409人次,被征地人员转岗就业4200余人。开展文化大区建设,大力弘扬“博纳兼容、诚信崇德、开拓务实、追求卓越”的海曙精神。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普活动成效明显。推进教育内涵、均衡、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重视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夯实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区医疗卫生体系,在全市率先实施面向困难群众的社区基本医疗服务。注重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
几年来,我们坚持改革规范,各项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政府行政能力得到提高。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积极稳妥地推进街道工贸公司改革、文化馆体制改革以及区、街道两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撤乡镇建街道工作,近郊社区逐步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初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按照建设服务政府、效率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要求,健全政府工作规程,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立政务公开、首问负责、行风评议等一系列行政效能监察制度,民主法制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密切与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联系,人民武装、民族宗教、侨台事务、双拥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几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许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特色工作创出了品牌,扩大了影响,得到了认同。先后荣获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省首批示范文明城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和全国居家养老示范区等称号,顺利通过全国科普示范城区验收和省级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评审。81890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等荣誉。
今后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从我们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更加强调人本、关注民生和全面和谐发展;国内宏观调控成效逐步显现,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宁波的发展趋向看,“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中提升”发展战略,城市现代化建设将不断推进,中心区域发展空间的拓展、服务产业的集聚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将明显加快。所有这些将给我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今后五年,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关键时期,发展要素的制约,周边区域竞争的加剧,转型期社会矛盾的交织,对我们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变化的趋势,在新一轮发展中,我们要不断增强发展意识,把握发展机遇,明确发展重点,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着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丰富内涵发展;着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赢得率先发展;着力满足群众需求,改善群众生活,不断推进和谐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将要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宁波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功能定位,突出“和谐、提升”主题,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升经济社会整体水平,全面建设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中心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