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网讯:清修寺环境幽雅、树木葱郁、登高远眺时,空气清新、山川秀丽,是游览避暑之胜地,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修寺位于椒江市区枫山(又名白枫山)顶处,旧名塔庵,为东晋高僧怀玉之道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宝兴禅师建寺,治平三年(1066年)宋英宗赐额“清修寺”。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过江,高宗赵构仓皇南逃,舟至海门,登清修寺,北望椒江,东瞰大海,诗兴大发,索笔书“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作为楹联,又在僧房题写了两首绝句。其一云:“古寺青山春更妍,长松修竹翠含烟,汲泉拟欲增茶具,暂就僧房借榻眠。”又一云:“久坐方知春昼长,静中心地自清凉。人人圆觉何曾觉,但见尘劳尽日忙。”现在大家看到的大雄宝殿正中柱上题的楹联是著名画家、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明永乐八年(1410年),高僧文赞重修清修寺,当时的礼部侍郎戚存心和御史洪仲蕃就清修寺重修一事写下了著名的《八景诗》。嘉靖年间,倭寇犯境,僧逃寺圮,清修寺一派苍凉。万历年间,在海门参将吴允中的资助下,清修寺由僧人古白募修,并刻有枫山揽胜诗一首。清初迁海,清修寺再度废弃。康熙九年(1670年),高僧密藏又重建清修寺。解放后三十多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清修寺无僧人管理,又遭风摧雨袭,寺宇衰颓欲倾,1987年僧人了安重修清修寺,清修寺才喜获新生。1990年重建山门,1993年新建大殿后的三圣殿。
清修寺虽屡经修葺,但风华犹存。
现清修寺山门及大殿尚存,部分建筑是康熙年间重建时遗留下来的。大殿中间的四根复莲础石柱,做成梭子形,复莲极浅,比例粗矮,则是宋代建寺时的建筑。天王殿前有高达40米左右的古樟和两棵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树,均属稀有黄连木。寺前沿路大树密植、林深路宽。山门外西头,有一口古井,这口井泉眼出岩层,井壁加条石支撑固定,地处山顶而大旱不枯,民间称“龙井”通海。旧海门八景的“清修霁雪”就在这里。
寺前有两座石亭,一为六角形,每个角都飞檐高翘,白云从檐角舒卷而过,很是美观。一为方形,风格与六角亭截然不同,构筑坚实,气势磅礴。另外,枫山山腰也有一凉亭称“半山亭”,亭内曾悬挂着一口南宋古铜钟,铸于南宋淳佑十一年(1251年),通体铭文,1962年曾移至半山亭内。此钟原置黄岩庆善寺,明初建海门卫城时,将此钟移置海门城隍庙钟楼,原作戚继光抗倭报警之用,现已移回戚继光纪念馆钟楼。清晨或子夜登上山顶,虽已无此古铜钟,但遥想当年,声闻十里外,却似仍有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