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网讯:常山本地人都爱跑到乡下,吃上一碗农妇烧煮的贡面。在煮沸一锅开水的间隙,巧妇们在灶台上放上一遛弯青瓷碗,挨序加入佐料:白如脂的是肉油,香辣通红的是辣椒油,绿油油的葱花,味精、酱油……丝毫不含糊。佐料放齐,水也在锅内冒着水泡,放入细如发丝的贡面,只需在锅内翻腾片刻,便可起锅。迫不及待地夹一筷,匆匆吹上一口热气,哧溜溜地吸入嘴里,细腻爽滑,唇齿留香。
也只有常山人的精细和巧意才能做出如此独特风味的贡面。常山贡面又叫索面、“两头黑”,意指起早贪黑,道尽贡面制作的艰辛。历史上常山手艺人将加工精细上乘的贡面连同球川镇产的“球川官纸”进贡过朝廷,故称作“贡面”。贡面都是纯手工加工,一大坨面团经过揉粉、开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盘面等10多道工序,逐步做成白如银、细如丝的贡面,手法让人眼花缭乱,让人觉得西北拉面师傅的手艺在他们面前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当金色的阳光已透过薄云,丝丝缕缕地洒落下来时,农户们便扛出插满面筷子的面条架,然后依次用暗劲拉扯,数百双面筷子上手指般粗的面条顷刻形成精细均匀的丝面,数米长的“万千银丝”迎微风飘拂而不断,犹如一幅幅精致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