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网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延福寺,坐落在武义县桃溪镇陶村东的福平山旁,为后晋天福二年(937)僧宗一创建,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1190一1194)赐名延福。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观音堂和两廊。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十三年(1748),多次修茸大殿,并增建天王殿和两廊厢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观音堂,现存的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和观音堂。两侧厢楼,殿间有长生池、观间堂,后有石涧井。
大殿重建于元延枯四年(1317),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殿平面方形,面宽和进深均11.8米,5开问,重檐歇山顶,下檐为明代天顺年间(1457一1464)修耷时所增建。柱子除外檐檐柱外,其余为梭柱。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质;一为质形柱础,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袱,上施蜀柱,蜀柱为瓜柱形,下端刻作鹰嘴状,为国内现存古建筑较早的实例。大殿进深为人架椽(若加重檐部分为十架椽)。平梁上无诛儒柱,梁中部置护斗,但无叉手。阑额下施由额,不用普柏坊,为江南元代的普遍建筑方法。平梁梁底与金柱柱头之间,加弓形月梁,起牵作用,此种做法下开江南弓形月梁之先声。大殿斗拱配置明问铺作三朵,次间和梢间各一朵;山面自南往北第一、二、四间各一朵,第三间三朵,上檐斗拱出跳系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单拱造,第一跳华拱偷心,第二、三跳为下昂,昂面作人字形,下端特大。下檐斗拱用材小于上檐,五铺作双抄单横,偷心造,后尾双抄偷心。
大殿内有宋宝二年(1254)铸造的铁钟,观音堂前存元代石狮一对,寺内有元泰定元年(1824)刘演写的《重修延福寺记》和明天顺七年(1463)陶孟瑞写的《延福寺重修记》石碑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