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网讯:白象寺位于北白象镇象山北麓,和樟湾村相连。寺宇初创于宋天圣九年(1031),有陈姓人舍宅建造,治平四年(1065)赐额“白塔院”,后废。明洪武元年(1368)院僧道成重修佛塔,塔高5层,为我市唯一的块石垒筑的六角型石塔,现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洪武二十年,殿宇遭台风倾圯。洪武二十四年(1391)僧人并入七宝院。洪武二十八年,僧道成复建佛殿钟楼。嘉靖间有僧秋谷和徒弟顺谷善于管理,寺田升至40亩。至清末改名为白象寺。民国二十二年(1933)寺住持初来禅师偕同四众发起重修,经三寒暑告成,有大殿、三圣阁、金刚殿等四进,为西乡大寺之一,有僧五人,田40余亩,寺产富裕。寺内留有明代进士张德明碑记一方。
1949年7月,白象镇民主政府暂驻寺内,1950年白象镇粮管所借用为储粮仓库,僧众他迁,寺宇被拆,1992年四邻善信维护宗教政策,要求粮管所归还寺产,经过多次申诉,
白象寺历史悠久,旧日来往官员下乡办事,大都寓于此。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乐清县令黄汝德题《寓白塔寺》诗:“闻说西来第一峰,乍将冠盖驻长宫,田畴禾黍秋风外,江浦帆樯夕照中。欲为便民非屈己,偶然啸志不妨公。何况尘梦惊初醒,不记更筹只记钟”。
白象寺石塔和白象禅寺素称“樟湾十景”之一[注]。翁垟镇近代诗人洪鲁山有《禅寺晨钟》诗:“夜半村庄农已起,老僧空打五更钟。最怜俗耳闻无自,此际繁华梦正浓。”其《白塔晴云》诗:“浮图矗立疑椽笔,拔地参天势不群。却借微云为淡墨,书空遥作蟹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