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调查)70小时“冷遇”谁之过?
——哈尔滨今冬以来最大一起供热事故调查
新华网哈尔滨12月5日专电(记者强勇、熊琳)11月30日晚,我国最北省会城市哈尔滨发生今冬以来最大一起供热事故,影响到2.3万余户家庭取暖。事故持续时间逾70小时,而期间哈尔滨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0摄氏度,引起社会各方的普遍关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类似事故今后如何能有效规避和稳妥应对?
补偿器和泄水阀泄露造成大面积供热事故
11月30日晚,哈尔滨发生今冬以来最大供热事故,造成251万平方米内的2.3万余户居民取暖受到影响。部分家庭连续三天停热,无奈在冷屋子里过夜。
在这段时间里,素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迎来多场大雪,夜间最低温度达到零下20摄氏度。家住南岗区果戈理大街的市民肖林说,12月1日凌晨她被冻醒,发现家里的暖气片冰凉,屋里的温度还不到12摄氏度,而且“越来越冷”,最后只能和孩子在电热毯上熬到天亮。
11月30日晚,哈尔滨发电厂热源出口约150米处发现管道泄漏,哈尔滨发电厂及物业供热集团下属的热力公司停止水网运行,开始抢修。12月1日上午9时许,该处故障管道完成修复,但在随后补水过程中,又出现新的管网漏点,于是再次抢修。到了2日下午,第三处漏点又被发现。
哈尔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局长孔庆勋介绍说,12月3日中午,哈尔滨文景街供热事故最后一处漏点抢修完成。当天下午4时许,受影响区域内的居民家庭开始逐步恢复供热,管网系统进入正常运行。
记者采访中发现,此次事故中的三处漏点分别为补偿器、泄水阀坏损导致,造成坏损的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有关部门应尽快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避免引发更多猜测和不满。
“保供热”还需更多以人为本
寒冷的冬天,保供热就是哈尔滨最大的民生工作。“白天在家里都要穿上毛衣、羽绒服,还有棉裤,连洗脸的时候有时也不敢脱下,脚上还穿着双层毛袜子,即使这样还是很冷。”肖林告诉记者。
“我们这一带是核心商业区,人口密集,供热一直不错,所以停热时家里也没啥准备,有些措手不及。”文景街附近小区居民王雯说,最冷时屋里都零下10摄氏度左右,简直是冻透了,这些天基本都是窝在电热毯上御寒。
供热事故发生后,哈尔滨紧急成立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全力抢修并对供热受影响的居民予以安置。孔庆勋介绍,在供热受影响区域附近的宾馆,政府免费提供4000套房间用来安置困难家庭,并给部分困难群众送去棉大衣、被褥和电暖气等用品。
由于此次供热事故牵涉面较大,抢修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居民反映,向热力公司咨询维修情况时遭遇敷衍、含糊其辞,热费赔偿事宜迟迟没能敲定,信息公开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等。
文化小区居民刘云担忧说,热费赔偿的事还没见动静,热源厂、热力公司两家对由谁来出这笔钱纠缠不清,真怕这事一拖再拖,最后又不了了之。
杜绝“冷遇”群众需多向给力
刚进入高寒期,哈尔滨的供热便暴露出问题。有专家表示,发生这么大规模的供热事故,政府监管部门难辞其咎,同时也说明供热企业的夏季检修工作、对隐患部位的改造还需要继续加强。
由于寒冷冬季里供暖事故维修十分困难,哈尔滨提出了“冬病夏医”,在每年的供暖期前进行热源建设、老旧管网改造和小锅炉拆并等工作。今年10月20日,哈尔滨正式开栓供热,但全市依然有13处小区未按规定给热,影响到上万户居民家庭。这些小区主要集中在南岗区、道里区等城市中心地带,问题反映很突出。
在11月30日哈尔滨发生的大范围停热中,接连有三处管网漏点被发现,致使该起供热事故长达70多个小时才完全修复。不少群众质疑:今夏哈尔滨的供热企业究竟有没有全面检查维修、排查隐患?已发生的事故里是否有些本来可以提前避免?政府的监管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哈尔滨冬季供热面临的其他普遍性难题同样需要重视,避免再度发生类似的供热事故。哈尔滨最早的集中供热管线铺设于上世纪80年代,“服役期”多数已超过国家规定使用年限,虽然近年来企业对老旧管网进行过更新改造,但投入量远远不够。
记者从哈尔滨市供热办了解到,截至目前,哈尔滨仍有176公里的老旧管网在运行。由于这些老旧管网失水率大幅超标、热量损失严重且容易出现泄露,需要有关部门和供热企业精心看护和维护,并加速改造。
有专家提出,为防止单独的集中供热网发生事故后引起大面积瘫痪,哈尔滨可以考虑借鉴西方国家做法,把目前独立的热网进行连接。一旦出现供热问题,相邻热网可以就近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