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地理坐标东经100°19′~100°47′,北纬24°47′~25°32′。东至水目山顶与祥云县交界;西至隆庆关(龙箐关)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分疆,宽26公里;北至九顶山巅与大理市、祥云县分壤;南至牛街区的太平山顶与思茅地区景东彝族自治县接连,长82公里;东南部接壤楚雄州南华县。自西北向东南呈一狭长地形,总面积1523.43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1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66%,山区、半山区面积1391.4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1.34%。
国道交汇,咽喉要地
弥渡县自古就是通往滇西、滇西北、滇西南的交通要冲,唐代就有古驿道过境,上通京城长安,西达保山,可出缅甸;西北通丽江、中甸;西南通临沧,可出老挝、泰国。广大铁路和楚大高速公路越境而过,214国道和320国道(老线)在县境北部纵横交汇,并有连接线与楚大高速公路相通,是昆明通往滇西和滇西南的咽喉要地。弥渡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政府驻地——弥城镇,东至昆明320公里,西北至州府大理市60公里,南往临沧297公里、达思茅538公里。
“ 九山一坝”,地形多样
弥渡县位于洱海、程海大断裂交汇处北端,地处中甸—剑川—下关断裂带,和东北向西南延伸的永胜、祥云断裂带和以弥渡县苴力镇为源头的西北向东南延伸的红河断裂带以及西南—东北延伸的祥云南定河断裂带四大断裂带的交切延伸处。在县境内,古生代至新生代地层均有外露;中生代三迭、侏罗、白垩系为滨海—浅海相沉积,出露于毗雄河西部及南部,分布比较广泛,以洱海断裂带为界;在新生代,随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壳上升,弥渡坝为断陷堆积盆地,自更新统盆地形成至今,先后堆积了更新统的湖积物、全新统冲击、冲洪积和冲湖积等物。第四系的更新统湖积物、砂岩粘土、砂层、砂砾岩、褐煤层,出露于弥渡盆地西部边缘台地,呈带状分布。
弥渡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北向南呈一狭长地性。山脉河流多呈西北—东南向展布,最高点九顶山,海拔3117.9米,最低点牛街乡米苦拉,海拔1223米,高低差为1894.9米。由九顶山巅到南部的最高点天生营(海拔2784.4米),相对高差为333.5米;由北部盆地最低处(海拔1673米)到南部最低点的米苦拉,相对低差为450米。其地貌可分为构造剥蚀地形,中切割中山峡谷山地,溶蚀中山峡谷和山间盆地四大类。全县总面积1523.43平方公里,山多坝少,坝区面积1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66%;山区、半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1.34%。
县境内山峦起伏,峰谷相间,北南纵列,属云贵高原东脉的南延部分,有西边山山系,东边山山系和南山山系。西边山山系自北而南依次有,九顶山、定西岭、打雀山、一把伞、大黑山、三角顶、老鸦井、老尖山、莲花山、支锅山、太极顶、红岭岗、龙角山、腊鹅山;东边山系自北而南依次有,大轿山、乱洞山、水目山、老深箐山、龙王庙山、后山、五台山、格巴拉山顶、锦标山、大尖山、德苴岩子、新街丫口后山、大立碑;南山山系属云岭山系与哀牢山脉,自北而南依次有,太平山、灵宝山、天生营、弯岭岗山、阿尼山、太平山、铁柱山、锅底塘、罗顶章山头。
县境内有弥渡盆地和密祉盆地,呈阶梯分布,均属断陷堆积盆地。弥渡盆地海拔1673~1800米,位于县城北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长34.5公里,最宽处8公里,最窄处1公里,平均宽5.2公里,面积179.1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8%,盆周群山环抱,盆中地势平坦,有“九乡一坝”之誉。密祉盆地海拔1900~2000米,高出弥渡盆地200米,属冷凉盆地,面积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