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华人的脖子,柬埔寨人伸舌头。”在柬埔寨流传着的这句话,形象描绘了华人在柬埔寨显著的经济地位;同时,这句话也让更多看好赴柬淘金的人们信心倍增,热血沸腾……到柬埔寨做中国生意
靠着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从?世纪开始陆续赴柬的华人,已在柬埔寨牢牢扎下了根。经济上,占柬全国人口%、总数达到50万的在柬华人,几乎控制了柬埔寨80%的经济!
政治上,为数众多的华裔担任了政府机构高级职位,仅在执政内阁中,有华裔血统的内阁部长超过半数,其中包括柬现任国会议长。
今天,随着30年战乱的结束和积极的开放政策出台,柬埔寨,这个一度还有着“黄金国”美誉的国度,让众多国人看到了“一条镶着金边的淘金路”。
中文招牌挂满金边街头
1993年初,在北京某杂志社工作多年的美术编辑赵依春,动了二次出国淘金的念头。此前赵依春第一次出国淘金的足迹是留在了美国。尽管在那里的15个月都是在颠沛流离中渡过,但无功而返并未泯灭她的出国淘金梦想。“那这一次又该到哪国去呢?”寻觅中,一个刚结束动荡,同时创业的起点也相当低的国家,吸引住了她的目光:柬埔寨。
1994年2月,装备着足够激情的赵依春飞赴柬埔寨。初来乍到,人地生疏,几经周折后,在朋友的帮助下,赵依春在金边开了一个画廊。然而,资金和货源都缺乏,她的生意一直很差,几乎连房租都交不起。熬了一年后,画廊仍无起色,郁闷中也忽略了对身体的关照,终于导致一场大病。
“直到把中文当成一个产业,我才淘成了百万富豪。”转机出现在1997年泼水节,赵依春在金边一幢中国式的茶楼一面慢慢喝茶,一面翻阅随身的几本中文杂志。才一会儿,一位年过5旬的妇女过来搭讪:“这些杂志,可以借我看看吗?”并自我介绍她是正统华文学校毕业的,是不折不扣的中文书虫。自从战乱后,华校关闭了,华文书店也跟着一间间地消失了,要读要买华文书,简直比登天还难!说话时,她的目光热切地盯在书上。书刚一递过去,她便立刻贪婪地读了起来。足足一盏茶工夫,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喃喃自语道:“好久没看华文书了!”
这妇人的举止,使赵依春灵机一动:何不开一所华文学校呢?
在柬埔寨一直流行一种说法:“学华文的孩子不怕没饭吃”,因此,越来越多的父母热衷送孩子去学华文。华人协会会长则直接给赵依春吃“定心丸”:随着柬埔寨国家的稳定和开放,以及华商在柬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学习华文的人日益增多,而且华文培训学费高达每小时六、七千柬币(相当于2美金),比英文贵出近一倍,“你干脆办个华文学校吧,柬埔寨教育市场的前景可是大得不得了啊!
市场摸清了,看准了就干。于是,“依春华文学校”的牌子就在家门口挂了出来。由于起初是免费培训,为了让一分一文都发挥作用,连做广告,赵依春也只是用毛笔写在白纸上,趁着天黑没人看见,偷偷地贴到电线杆上和居民楼里。没想到还真管用,最简单的方式取得了最直接的效果,登门求教者越来越多,学校开始逐渐走上正轨。在备受重视的“华协”中文考评中,赵依春的学生一举囊括前5名。
骄人的成绩引起了强烈反响,赵依春学校也一下发展到500多人,越来越红火。
到1999年底,从赵依春的华文学校出去的学员已达2500人,赵依春也赚到了近20万美金--淘金的梦想在这里终于成为了现实。仅仅是把语言当做产品经营,就圆了一个普通华人在柬埔寨的淘金梦想。赵依春的华文学校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华文和华商在柬埔寨显著地位上。近几年,台湾、内地的许多商家纷纷到柬埔寨设厂发展,诸如制衣、鞋厂、日用品制造厂、海产加工厂、电单车制造厂等等。这些外资公司开出的薪水,比当地厂家高出三、五倍;同时,聘请员工时,这些厂家都优先录用懂华文与英文的应征者。这种情况下,华文的经济价值自然行情看涨。
事实上,在赴柬的华人眼中,整个柬埔寨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唐人街”。
走在金边充满异域风趣的大街上,可以轻易找到许多熟悉的中文字商店招牌;市场上,叫卖的商贩可能冷不丁操着中国潮州方音甚至普通话朝你喊价;进入宾馆、酒店和餐厅,被放到显眼位置的往往正是中文菜单……柬埔寨已经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华裔”国家。
华人的脖子与柬埔寨人的舌头
对于云南人杨春来说,到柬埔寨后,能在自己毫不熟悉的建材行业中,走到淘金生涯颠峰,是让他最意想不到的。
起初的意想不到,是“自己熟悉的行当居然很陌生”。
1994年,杨春赴柬后不久,创建莱隆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主营服装加工进出口贸易。在国内已做得相当熟练的他,本想在柬“继往开来”,然而许多“陌生”的东西接踵而至,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后来才发现,柬埔寨有着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类似的情况,即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显著,其中成衣加工输出占绝对主体,占到柬埔寨出口额的90%。面对一个大局已定的市场,像他这样的新加入者自然举步维艰。
在公司一直难以打开局面、进退维谷的时候,上班路上总被堵车,更搞得杨春愈发郁闷。由于过去战火的破坏,到莱隆公司的几条街道都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重建则直接影响到交通,也使得杨春经常被卡在路中间徘徊难前。“那一天照例又堵在车流中,在拍着方向盘抱怨之后,我的视线不经意被工地上一个捡拾废铁的小孩吸引。这时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刚走出动荡的柬埔寨在重建中需要建材,柬埔寨国家工业落后,建材缺口很大,进口是最有效的方式――这中间的市场可大嘞!”。想到这里,兴奋的杨春摔上车门,步行跑回了公司。
“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堵车,到现在,我可能整天还在服装中纠缠不清。”在回忆起那段堵车经历时,杨春的公司做钢材、水泥等建材,已经成为柬国举足轻重的建材供应商。
瞄准建材市场后,杨春把主要经营内容迅速圈定在柬国稀缺的钢材和水泥上。凭借国内丰富低廉的建材资源,和自身的经营能力,莱隆公司迅速占领了柬建材市场半壁江山。“短短几年,自己也能左右柬建材市场”,杨春的这个意想不到,也成就了他个人淘金生涯的高峰。为了赢得客户,杨春带着手下几乎跑遍了每一个工地;为了快捷运输和减少成本,莱隆公司还买了船,专门组建了自己的海上航运公司和卡车运输队;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杨春用让利拉拢国内建材,建立产供销“一条龙”……
选对了方向的莱隆公司,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庞大的市场需求迅速使公司有了意想不到的起色,经常出现装运建材的货船还没有没有到港,码头上已排了一长串买主的卡车。几年之后,经杨春之手出口到建材,占据了柬埔寨建材市场的半壁河山。其中,莱隆公司经营的钢材主要从中国进口已占柬埔寨整个钢材销售市场的占以上。以致有人形容,杨春咳嗽一声,柬埔寨的高楼有一半会摇晃,这似乎并不为过。
像杨春这样的华商,在柬埔寨的为数不少。如生产胶合板的华商刘明勤,做铝板生产及贸易的徐光秀等。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他们都在柬埔寨同行中处于“领跑”的位置,有的甚至直接影响着整个行业。
“掐华人的脖子,柬埔寨人伸舌头。”在柬埔寨流传的这句话,形象表明华人在柬的经济和商业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国家增加了商业税收,表面看是“掐”了华商的脖子,但这些税款一计入成本,就提高了商品的零售价格,结果还是作为消费者的柬埔寨人伸出了舌头。连柬埔寨国会议员也公开承认,华商在柬埔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柬国家税收的很大部分来自华商的公司、工厂和银行。
从柬华理事总会提供的资料看,在柬华人有50万左右,约占柬埔寨全国人口的%。其中的80%从商,大部份为商贸和制造业,也有小生意,但就是这仅占柬全国5%的人口,就几乎控制了柬埔寨艺%的经济。正如《联合早报》所言,华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经营”柬埔寨的作用。镶着“金边”的淘金之路2
近十年来,随着柬埔寨政局和社会的稳定,到柬埔寨淘金,已经逐渐成为梦想异国淘金的国人眼中,一条愈行愈宽、“镶着金边”的淘金之路。
在柬规模最大的中资私营企业,佳运国际集团的总裁谢湘蓉,对此深有感触。
1992年,湖南岳阳人谢湘蓉赴柬创业。从起初开厂采沙做起,在经历“自己建9公里公路办厂”等艰难后,如今她已在柬拥有家独立法人企业,并成为全柬知名的企业家。其中,拖延了近十年,号称东南亚最大商场的金边乌亚西商业中心,就是经谢湘蓉之手最终完成,并赢得了柬首相洪森“这个项目只有中国人来了才办好,帮金边市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的肯定。
“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有发展空间,越需要发展的地方越有创业机遇”,在谢湘蓉眼里,逐渐走上发展快车道的柬埔寨,从自然资源到投资环境,都为淘金者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在处理“乌亚西招商事件”中,金边政府面对上万人闹事,表现出强有力的施政能力,以及信守合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态度,让更多像谢湘蓉一样的淘金者,看到了一个逐步走向法治的柬埔寨,也看到了一个正积极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开放的柬埔寨。
传统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 %;丰富的橡胶、棉花、烟草、麻类等经济作物;工业基础薄弱,总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产值不到30%;进口产品几乎包括了五金、建材、饮料、电力设备等所有的工业品……柬埔寨的国情,则直观展示了一个经济意义上的,蕴藏丰富淘金机遇的柬埔寨,这更令淘金者们激情满怀。
据柬埔寨中国商会会长高华介绍,目前在柬中国公司多集中在金边,数目达到200多家,人数也已经突破突破千人,他们中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雇员,有个体经营者,有国家派来的,也有更多自发来创业的。主要以酒店、餐馆、诊所、旅馆、卡拉餐厅为主。其中,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公司、个人在柬的总投资额已近2亿美金。
在我们的视线中,淘金柬埔寨,这条“镶着金边的淘金路”,正从金边开始,不断地延伸……
在金边,当我的笔记本电脑无法启动的时候,我立即前往老市场边的电子商品商铺找家华人店维修一下我不会说柬埔寨语,想同文同种的华人应该比较可靠些店员是十多年前从福建移民过来的新移民,他拆开电脑以后拨弄了会儿就说我的硬盘坏了,要我40美元换了一块新硬盘以后电脑的确可以启动了,可让我沮丧的是第二天从金边飞到曼谷以后,我的电脑屏幕又没动静了。这次我找到酒店边一家模样鲜亮、有着泰、英两种语言标牌的维修店,泰国店员和我磕磕巴巴的用英语沟通了几句,他打开我的电脑,把一块电路板上的几个地方重新焊了一下就好了。这时我不由开始怀疑金边那个店员的举动,于是从包里拿出自己保留的那块“坏硬盘”让他换上,结果笔记本仍能照常工作。
金边那个店员是有意忽悠我吗?我宁愿相信是因为他一知半解,的确,柬埔寨、泰国两地的经济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最明显的就是从柬埔寨边境满是尘土的乡间公路进入泰国,马上就有了平整的泊油路,街道面貌也要干净许多。
泰国和柬埔寨都活跃着数量颇多的华人,常常以经营商业、贸易为生。不过就我的观察而言,目前在柬埔寨的华商更为活跃,华人店铺之多超出我的想象,举凡旅馆、电子产品、服装贸易等不少都是华人经营。华人移民柬埔寨有着悠久的历史,宋元以来陆续有人前来,民国时期更是出现过高潮,据说是因为当时控制柬埔寨的法国人在当地大量开辟橡胶和胡椒种植,所以比较鼓励吸引华人移民来当工人,到1949年华人已经多达42万,占柬埔寨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不过 1975年中国支持的极左红色高棉掌权以后的三年,华人遭遇大劫难,经商的华人多遇到抄没、被赶到农村强迫劳动,很多人累死、饿死、病死和被害,还有人不得不逃往泰国、越南设立的难民营。到1980年代以来柬埔寨形势逐渐平复,华人和其他种族一样才逐渐重新恢复生机。
这时候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港台不少商人前来开设制衣厂,也带来一波新移民。1990年代末更多制衣厂从中国东南沿海迁移到成本低廉的金边周围, 广东、福建的合法非法移民也陆续涌入。和前往欧美、日本谋生的移民不同,到柬埔寨这样的“穷国”的移民多数是有亲朋带路才前去,一般就是在华人制衣厂打工或者开餐馆、杂货店。相比之下,移民的成本低廉,而且柬埔寨人的饮食和中国差别不是太大,比较容易扎根生活。4 H) ^:M5 t- ~& `7 ]1 m 不过最近十年新移民的热点是投资移民,因为中柬贸易的发展,中国国企、私企前往投资的大为增加,这也带动了许多投资者前去当地设厂或经营酒店、诊所、店铺。其中一些人乐于入籍柬埔寨,一方面方便在当地投资,另一方面回国做生意也可以外商身份获得一定优惠很多人还努力保持双重国籍,在获得柬埔寨国籍的同时还用各种方式保留自己的中国国籍。 当然,新移民也把中国人对房地产业的钟爱带去了。我在前往港口城市西哈努克的路上就碰上广西的几个商人去考察西哈努克市的房地产。他们说在柬埔寨开发地产的一大好处是不像国内有严格的规划限制,买下地以后可以自行决定修建高度。其中一位还指指他边上一位黑瘦的同行者,说他是柬埔寨政府一位大领导的亲随,请他一起去是为了“镇场面”。如此看来这里和中国类似,做生意的一大关键也在于“关系”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