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为巴林劳务市场即将发生的重大变革拉开了序幕。
一、巴林劳务市场现状
巴林是一个外籍劳务人员较多的国家。目前巴林私人企业的四分之三的职位是外籍人占据着,巴林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7.3%流向了对其出口劳务的国家。企业出于利益目的,愿意雇佣游离在社会上的廉价外籍劳工,致使劳务黑市顽疾屡治不愈,非法劳工大量存在,严重影响巴林劳动市场管理和就业。
巴林是一个人口只有68万人的国家, 其中外籍人占26万。多数外籍人是在巴林繁衍生息多代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和菲律宾人,另外还有从这些国家来的临时打工的人。这些劳动者以勤快、耐劳、服帖、廉价和英语会话能力为优势与巴林籍劳务竞争。在外籍劳务竞争之下,巴林籍劳务就业困难。高失业率和公民求职难的压力不断加大。目前2万巴林人没有工作,每8个劳动人口中就有1个失业。据调查预测,如果不采取激烈的改革措施,今后10年内巴林的失业率将可能达到35%,失业人口将达到7万。在外籍劳务低价竞争的背景下,巴林成了一个工资逐年下降的国家。过去10年内,巴林人的工资平均下降了16%,月均工资由1990年的1116美元下降到2002年的935美元。照此发展下去,还有可能再降11%,降到2013年的797美元。一个长期维持低工资的国家是不可能富裕起来的。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三分之一的巴林人就业于低于其实际技术水平以下的工作,工作所得低于他们的学历、经验和期望值,引发了不满和无奈。目前私人行业内75%的职位工资都不足531美元。依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今后私人行业每年只能增加800个月工资在531美元以上的职位。但是每年进入劳务市场的巴林人是8000人,800个月薪高于531美元的职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唯一的出路是制导私人行业创造高薪职位。
要矫正劳务市场的结构性缺陷,保证巴林人在劳务市场上的竞争,非常重要的步骤是改革巴林劳务市场,改变巴林企业经营模式。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明确私人企业是巴林经济发展的动力,解决巴林人就业问题必须明确巴林人是私人企业用人的首选。
在国家机关和行业,1992年到2002年的就业机会年增率是2%,达到36000人,其中巴林人已经占到90%,是巴林籍全部劳动人口的50%。再用替代外籍人的办法在公共部门为巴林人创造就业机会已经不可能。同期巴林私人行业创造了84000个工作机会。但是调查发现巴林人在私人企业新增就业机会中没有得到实惠。多数巴林私人行业的经营模式都是依赖廉价的外籍劳务,80%以上的工作月薪都不足531美元。从长远看,那些依赖廉价外来劳务、技术含量很低的私人企业很难担当起发展巴林经济的重任。调查认为,企业受利益趋势,追逐低成本、低产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政府放任企业的这种低层次选择和运营是危险的。
在研究劳务市场改革的过程中,巴林参考了新加坡的经验。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新加坡实施了控制外来工人的计划。措施有征收外来工人雇佣税,限制雇佣外来工人行业的发展,依据外来工人的技能水平发放居住许可等。新加坡的政策目标是既要利用外籍人为其经济发展作贡献,又要确保其私人行业不能一味的创造低技能水平的职位。与此同时,新加坡激励其私人行业向创造中等和高等工资水平的产业发展,进而提高国家的繁荣和公民的富裕度。为此,新加坡集中投资教育业和培训业,确保其全体公民有深厚的文化技术功底和职业道德功底。
70年代—90年代,新加坡控制外来劳务的战略收到了成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了6%,受教育人口比例增加,每个家庭都有了自己的房屋。同期高技能高工资的劳动人口比例增加3倍,1999年达到40%。失业率下降,平均收入稳定增加。
调查结果认为,巴林应该创立一个让巴林人与外籍人公平平等竞争的舞台。巴林私人行业必须创造巴林人可以接受的工作机会。法律创造就业而不是市场选择创造就业的体制,阻碍了巴林人的有效就业竞争。调查发现,现在巴林私人行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是低薪的、异国文化的和让人蒙羞的,巴林人不屑一顾。调查认为,巴林的劳务市场问题,主要不在人,而在劳动就业管理制度。改革应从此处开始。
二、劳务市场改革方案
巴林劳务市场改革方案建议,征收外籍人劳务费,实行外籍劳务人数配额制,限制整个经济运营中的外籍劳务人数。方案设置了两种限制外来劳务人数的机制。
首先是成本机制。外籍人劳务费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顾主每领取一个两年期的劳务许可证,都要交纳1594美元的入境费或许可更新费。第二,顾主除负担外籍员工住宿、上下班交通、往返国际机票、工作许可和居住许可证件办理费、保险金、培训费等之外,每月必须付给一个外籍人199美元。入境和许可更新费将依照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多少、失业率高低和工资水平进行相应的增减和调整。
按目前实际成本核算,使用一个低档技术水平的外籍人,顾主每月要付出292美元;按改革方案核算,使用同样一位外籍人顾主将要付出611美元;雇佣同样水平巴林人的总体平均费用是584美元。
其次是使用外籍人的配额上限机制。配额上限机制将用来限定一定时间段内允许在巴林就业的外籍人的总人数。这将有助于巴林控制对外籍劳务的依赖度,有利于巴林通过雇佣激励政策和工作准备政策为巴林人保留就业机会。
方案建议通过一系列的就业辅助办法,帮助巴林人在私人企业就业。1、补贴顾主在GOSI(巴林保险公司)为低工资巴林人交付的捐助金。目前该补贴相当于低工资巴林人工资的10%。2、给首次求职者或长期失业者工资补贴。3、提供就业培训,保证巴林人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基本技能胜任私人企业主的要求。4、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协助私人企业找到适合需要的巴林劳务,帮助巴林劳务找到适合自己的私人企业。5、激励巴林劳务与私人企业主建立长时间的劳资关系。
方案增加了外籍劳务选择或调换工作的机动性,将允许持有合法工作许可的外籍劳务改换顾主,更换工作。现行规定不允许外籍劳务随便更换工作,使得外籍劳务比巴林劳务更容易与其顾主套在一起。相对外籍人,巴林劳务的工作选择比较自由,没有必要与顾主建立长期牢固的雇佣关系。如果外籍劳务有了同样的选择工作和顾主的权力,他们就失去了忠于顾主的相对优势。这不仅能提高巴林劳务的竞争力,同时也能改善外籍劳务受剥削的程度。
巴林将依照“国际劳动组织 ”(ILO)标准制订提高包括外籍人和巴林人在内的所有就业者的就业标准。不允许顾主以低廉的和巴林劳务不能接受和容忍的工作条件雇佣外籍劳务,进而减少外籍劳务对顾主的吸引力,保证巴林人在技能含量低的工作领域的权力。
在私人顾主方面,方案取消了企业用工巴林化指标,撤除了非巴林雇员的人数限制。允许私人顾主根据工作需要和雇员的能力在劳务市场上择优用人,不受国籍限制。这样就给了顾主选人的自由。他们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择优选取最合适的员工。同时鼓励巴林劳务提高工作能力,积极竞争私人企业的工作。
消除巴林化用工指标,还有助于解决巴林劳务市场的黑工问题,即假工人(顾主为了达到巴林化指标开列一个巴林籍雇员名单,实际上并不让他们上班)、假公司(仅仅为了向用工巴林化指标高的行业引进外籍劳务和提供输入通道而成立的公司)等问题。
方案为所有雇员设立了一个清晰的可预见的工作终了程序。目的在于实现一种转变,即从按规定不管工作能力和表现优劣,顾主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巴林劳务,转向顾主有权依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雇佣或解雇其所用的巴林籍和外籍劳务人员。
方案规定,从顾主那里收缴来的雇佣外籍人劳务费将用来建立劳务基金。待到方案全部实施的时候,估计基金的年收入能达到5.3亿美元。基金将独立于政府预算之外,不与政府预算混淆。基金将专用于巴林人的就业培训,为其交付保险金和工资补贴,资助失业巴林人的受雇补贴或在职培训,选择前景最好的战略性行业进行投资等。另有一小部分用于缓冲补贴,解除外籍劳务人员遭遇解职的担忧,鼓励他们主动拒绝黑市招工。
方案的实施时间安排是2005年和2006年为准备阶段,2007年—2009年将分阶段试行。
这次巴林提出的劳务市场管理改革方案,有可能解决长期困扰巴林政府和企业的失业问题,缓解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根除劳务市场长期挥之不去的黑工问题,克服巴林企业低水平惨淡经营阻碍国家经济整体升级的问题,是巴林经济生活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将对巴林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沙特阿拉伯等海合会国家,程度不同的存在类似巴林劳务市场的问题。沙特劳动大臣也听取了巴林劳务市场改革的讨论。巴林劳务市场改革方案对海合会国家具有针对性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很有可能被移植借用。如果在大区域范围内被借用,肯定会产生更引人注目的影响。
三、巴林劳务市场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一)提升对巴林出口劳务的科技水平
1、提升对巴林出口的劳动力的技术水平
巴林是一个需要外来劳务的国家和工资待遇相当丰厚的国家。劳务市场改革不仅没有管严卡死外来劳务输入的通道,相反劳务进口闸门敞开了。因此我对巴林出口劳务的可能性增加了。但是门槛确实也抬高了。目前我们在巴林的同胞只有几十位,绝大多数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能力和语言能力,从事的是技术性工作,收入不菲,受这次劳务市场改革的影响极小。今后我向巴林输出劳务仍有开拓余地。希望有关单位注意巴林劳务市场的变化,重点做输出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2、不宜承包劳动密集型工程
巴林的劳动力成本比国内要高出几倍,十几倍。巴林劳动法规定,用工单位不仅要要负担工资,还要负担雇员的住宿、上下班交通工具、出入境证件手续费、保险费、教育费和往返机票等。巴林的生活消费品价格比国内要高出十倍以上,气温连续几个月在慑氏50度以上,湿度最高能达100%。建议国内企业在考虑承包巴林工程项目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密集型项目,最好不承包劳动密集型工程。
(二)我国可以吸取巴林劳动市场管理经验
1、对我国企业的包括用工在内的市场行为,政府不能不作为
从巴林的劳务市场管理改革方案和新加坡的劳务市场管理经验中可以看出,政府对企业用工层次和水平的管理制导,不仅将直接影响企业所在地区和国家的就业人群层次和人才流向,而且还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所在地区和国家的产业技术含量高低和产品附加值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地区和国家的文化技术层次和社会富裕程度。因此,政府不能以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为由,在用工方面完全听任企业行为,放任不管。在发展方向等根本问题上,政府必须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