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老挝正处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转型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在过去的世纪里保持了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稳定,越南“杜梅”式经济成就和亚洲4小龙、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对当前和未来世界及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于老挝采取哪种模式,更适合自已的特点,能够短期内解决欠发达状况,这仍像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如果与地区邻国相比,老挝被战争毁坏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也是制约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因。但许多邻国不仅超过了老挝,而且还抓紧制定计划、实施具有远见卓识的国家发展项目。
2002年7月万象时报(英文)援引联合国人力资源发展指数(HDI)称,从1990年至今,中国的作用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世界经济中的排列提高了14个位次。此外,泰国提高了10位、越南6位、柬埔寨5位。相反,老挝的地位却从2001年160个国家中的131位下降到2002年173个国家中的143位。也就是说,仍处于世界人力资源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中,落后的危险正在成为巨大的障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为融入国际大家庭,老挝正在调整自已,但问题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如何调整自已,以便能够利用国际关系合作的积极因素,维护老挝的国家主权,发挥民族潜在的优势,这才是具有决定性的问题。
在继续推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老挝正在面对着过去的自已和当前的自已。一方面要承受扩大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要解决受以前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下的拜金主义和老挝正在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的影响。因此,老挝仍处于各种矛盾犬牙交错、急须解决阶
段。
从70年代末到实施第一个五年(1981-1985年)计划,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营经济成份和农业社为奠定社会主义物资技术基础和新的生产力做出初步的重要贡献,但同时其对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很难评估。老挝人民革命党“四大”政治报告对上述负面影响进行的总结是:“我们的缺点是主观、急躁,不懂得调控与建设之间的配合,想急于取消哪些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份”。在政府管理能力不成熟的情况下,急于将不必要的工厂转为国家所有,从而造成生产降低,同时也取消了私人贸易。急于实现农业社的初衷是想只有这样做才会马上实现社会主义。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表现其生产单位供求指标、生产数据、产品销售的特点时都与制定的相符,自上而下实行集中统一的指挥体制,各生产单位依照行政命令开展工作。由于缺乏竞争以及实行高度的计划体制,从而造成各生产单位难以对效益、利润和成本进行彻底负责。正如所想,计划经济对政府资金和国有资产的使用、分发、管理、检查应该是相当严格,但实际上是很薄弱。这是因为,这些都是按照行政命令而设立的体制。
1986年党的“四大”创立了开拓性的重要理论,确立了党关于进行革新事业的指导思想和观点,同时也纠正了左右倾思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基本观点有哪些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关于经济革新的目标;
关于所有制体制的革新;
关于农林领域的革新;
关于财政和金融领域的革新;
关于对外经济合作关系的革新;
关于政府对市场经济管理作用的革新。
二、革新目标
旨在建立富强、人民幸福、社会文明公正国家是我们进行革新事业的总目标。革新应从思想变革开始,它是行动变革的基础。有了正确的思想,才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老挝的变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先进行试验。这是因为,经济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的改善,首先是上百万人的暖饱问题,关系到国家富强。如果经济持续落后,将无疑会拖延国家发展进程。从经济方面开始革新之后,才能进行政治体制方面的革新。 国家的行政管理是确保革新路线成功的重要基础,为实现已制定的经济革新目标,当务之急是彻底革新国家经济结构和旨在推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换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经济管理体制。其中包括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发展是促使革新路线贯彻执行、济经多样化并富有活力的重要一环。
三、所有制关系革新
所有制关系革新是勇敢的理论突破,是运用列宁NEP经济政策结合老挝特点的创造,也是实事求是的正确探索。70年代后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心任务和新生产关系的建立使我们更多的精力放在建设和发展国营企业、农场、农业社方面,以期达到快速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到第二个五年计划(1985-1990年)实施阶段,各种所有制形式被认可和推广。不仅如此,而且还于1988年由党中央颁布了“关于私营和个体经济政策的决议”,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农民、手工业者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不公正认识。以前,我们曾经说过“这是不公平的源泉”。
1988年1月,党的四届五中全会就国营、集体所有制形式统一了认识,并在党的“五大”、“六大”和“七大”会议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认为国营、集体所有制形式是奠定社会主义基本要素、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经济成份,国营经济既要掌握国家经济的重要命脉,又要充当把先进科学技术有效运用于生产、服务和经营的优秀代表。因此,初期的国营和集体所有制革新是实行经济核算制,用市场指导生产和服务,进一步划清政府在行政管理和经营方面的职能,发挥基层经济实体的自主权。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当时部长会议的方针,我们采取了合并、解散、出售、持股、出租等重大举措,重新设置、调整国营企业。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政府扶持国营企业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从而使国营企业的数量从800家减少到1997年的130家。通过上述新政策的实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出现了好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解决了亏损,同时也有效地改革了经营管理体制。如果计算国营企业的投资效益(ROI)的话,1992-1997年与1986-1991年相比,增长平均数是从2.53%变为3.32%。尽管如此,由于缺乏经验,加之急躁思想存在等,致使国营企业的改革出现了偏差,向其它所有制形式转变的一部分企业未能给社会带来最佳效益,造成了国有资产损失。
农业领域。集体农业社形式由家庭承包责任制取代,农民自愿合作形式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小型商会、金融信贷协会、用水协会、农机服务协会在发展商品生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要的作用,为解决农村贫困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种所有制形式关系得到推广,譬如对个体、私营经济成份的政策和经营股份制,2001年党的“七大”出台了关于改造当前国营企业的政策,上述政策重点放在市场体制效益以及与其它经济成份平等竞争方面,上述政策给企业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当前国营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经营效益低下,具体表现在ROI相当于3.32%,也就是说低于通货膨胀水平和银行利率。从这点看就必须全面改革国营企业经营体制,其中最主要是增强经营自主权,调整国营业企业体制和规模,按照市场经济向经营管理方式转变,作到真正开放,也就是说按照国际惯例开展经营。
与此同时,也应进一步明确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作用的必要性,这一点要彻底废除国营企业依赖上级的“大锅饭”体制,至于各部委要履行“中间裁判”的职能,也就说创造公开透明的执法环境,重视服务,制定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高科技发展政策,为各生产经营单位在商海中自由驰骋制定技能开发和市场政策,其中包括国营企业。只有这样作,才能称得上是实现了法律面前的公平竞争,市场机制下的合理运作,效益的真正增加。任何一家经营亏损企业都应该按照企业破产法倒闭。今后,我们要继续探讨国营企业改革的新途径,其中包括实行股份制,这也是一条必走之路。
四、农业改革
如果农业领域未得到彻底革新,经济方面的革新就不可能取得有效的、令人满意的成果。确定农业领域革新政策的重要起点是党的四届六中全会,党的“五大”、“六大”、“七大”确定了工作规划和具体项目以及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农林领域革新的根本任务是自然的农业经济向商品生产农业转变,全面建设农村。其中包括生产粮食,尤其是要把大米生产作为优先发展项目,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特别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
农林领域的改革着重是上述领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并与森林和环境保护结合。革新政策经过10多年的实施,农村的生产规模、结构和物资基础以及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 大米进口统计 单位:吨
项目 1976 1996 1999
大米 45,000 26,731 4,707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大米生产有所增加,从国外进口逐步减少。与1976年相比,1999年进口仅有4,707吨,下降近10倍。尽管近年部分地方遇到自然灾害,但大米生产仍能满足国内需要。
从农林部《25年农业统计》一书对1995-2000年农民种植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稻谷收割面积约占种植总面积的70%,咖啡收获面积增长25.65倍、棉花7.06倍、黄豆5.26倍、茶叶0.62倍、烟叶6.1倍、玉米40.10倍、蔬菜37.71倍、甘蔗4.71倍、花生12.04倍。再看1995-2000年的产量,可以发现大米生产平均增长9.20%、玉米为18.36%、蔬菜为59.44%、咖啡为22.34%、甘蔗36.65%、黄豆2.23%、棉花和兰豆有所下降。主要牲畜饲养没有太大的增长,1995-2000年水牛下降3.16%、黄牛下降1.15%、生猪下降4.47%、羊下降5.77%、家畜下降2.28%。
上述统计表明,种植仍靠向扩大面积的方向发展(Extensive),尚未按集约经济的模式发展(lntensive)。种植结构普遍没有得到改变,大米仍作为消费主食。可能存在着主客观因素,养殖数量没有增长。但主要原因是兽医不足,饲养与市场结合没有得到推动和给予合理保护。
政府的信贷和预算方式投资是推动农业商品化生产的重要步骤,从1995-2000年算起,农业信贷从290亿基普增长到1870亿基普,平均增长108.9%。从1996-1999年预算投资约1020亿基普,平均增长63%,外国资金约950亿基普,平均增长23.14%。
价格是鼓励和规范商品化生产的重要出路,从1995-2000年18种主要粮食商品价格演变看,颗粒类植物平均增长71.36%,稻谷增长46.94%,肉类增长83.96%。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如化肥Urea、1662000型肥平均增长57.2%,农药涨40.2%。从总的情情况看,由于生产成本高,单一种植稻谷会产生较大的风险。这还不包括油价、电价的变化和其它服务价格。上述统计表明,推动自然和半自然农业生产结构向与市场结合的商品生产转变还很迟缓,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之一,阻碍了农村脱贫工作。
因此,确定价格扶持政策、资金技术鼓励政策十分必要,对战略商品,譬如大米或其它重要的出口商品予以合理的保护,提供两头服务,形式多样的调整农业商品化生产结构,符合地区优势,大力推动综合型农业。在整个经济革新阶段按照职业类别组织生产协会的方式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种植稻谷的平原地区发展较快,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较好,水利、道路、电力系统完备,买方市场需要。
万象市各类生产协会数和资产:
万象市位于全国中心,经济发展的基础较高,经市场经济的大力推动,各种职业类别的生产协会已初具规模,并在数量和资产方面得到扩大和增多,从上述统计表中可以发现,1991-1995年加入各类职业协会的家庭已占整个万象市农户的21.4%,到1996-2000年加入协会的家庭约增至3倍,协会资产数,其中包括政府交协会管理使用的资产,特别是水利协会的资产增长了近2.5倍,在1991-1995年平均到每个家庭约730万基普,1996-2000年约550万基普,这是水利协会的资产。最近2、3年,政府将一些水利设施交水利协会管理使用,并设立用水基金,这也是调动村民积极参予农村发展、解决贫困的重要起点。上述基金的如何有效管理和使用问题值得研究,不使致出现“猴子得椰子”的现象。许多地方的经验表明职业协会要与增加生产季节结合,与市场结合。尽管如此,在自由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的今天,任何一种产品达不到质量标准将会被排斥,生产成本越高失去的将会越多。因此,选择有优势和潜力的农产品既可与区域内出口市场竞争,又可调整农民生产结构。推动无害化粮食生产,实施就地出口或向国外销售,对老挝来说有较大的优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更多的人热爱自然,直至最后成为农民稳定的源泉。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运用行政命令指挥群众种这或种哪已经过时,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引导他们完善自已,以尽快融入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解决靠政府的依赖思想,政府不是向所有人分发物资的救济院或施舍者。这一点,必须解释或弄清楚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我们的人民民主制度来自于人民,为了人民。要反对所谓政府全包全做或全社会依靠政府的思想。
五、财政和金融领域革新
跨入市场经济行列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系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老挝推动经济革新、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高通货膨胀现象,宏观经济缺乏稳定(1989年、1998年和1999年的通膨)。所有这些都是旧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结果,同时也有宏观经济管理脆弱的原因。为解决和摆脱上述情况,最重要的是建立、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系统地发展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稳定的宏观经济是政府对开放型经济革新管理的重要观点,在老挝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起点和认识是改革价格制度(当时喜欢叫单一价格,买方卖方决定的价格)和贸易制度,也就是说使价格机制与自由贸易结合。政府以前用行政命令确定价格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错误,价格、贸易领域的变革过程与各国企业的重新整顿密切相连,推动、并发挥私营经济成份的作用,打开大门接受国外国投资。所有这些都需要联系和依靠市场经济的力量、各种经济成份的力量。
进入市场经济最初阶段重要的改革是1988-1991年利息和汇率改革,这是市场经济的灵活措施。以前的存贷款利率规定得很死板,至到现在才调整至必较适合市场波动,在结合政府管控的情况下,汇率也调整的基本与市场接近(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也就是说国家制定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根据市场来进行调整。总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可以说是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没能维持住固定汇率,特别是外汇储备极其有限。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要现状灵活地调整汇率,以增强在出口中的竞争能力,但也要注意提防波及居民生活。在贸易自由化嚣声日涨氛围中,东盟成员国市场正在发展,并在逐步走向统一,其中包括金融市场。制定严格的金融政策是稳定国家财政、管控资金正常流转的需要。
推动金融系统向经营核算制转变的最初法律基础是1988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关于推动金融体系向社会主义经营制转变的决议”。同年,部长会议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商品货币流通方针与措施的决议”。最主要的就是将行政管理与经营分开,加强经营的作用,设立两级银行。上述改革使银行系统得到了壮大,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得到了发展,并形成了法律基础。如1995年国会通过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银行法”。尽管如此,在开放型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债务、信贷效益、融资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银行竞争能力等问题仍是改革的主要障碍,有待尽快解决。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建立财政市场与发展金融体系已成为融资、疏通经济脉络的主要组成部分。NICS和ASEAN的经验表明,要想富有成效地发展经济,就必须有强大的金融系统和一流的服务网络。
财政领域的改革是进入市场经济的一项最基础的改革,上述改革的重要起点是部长会议于1988年颁布的“关于政府价格政策、个体和私营经济政策、国营控股企业政策”以及“生产经营自主权政策的各项决议”等。
当时实行的重要措施如下:
取消给企业和农场下发的各种指标和数据;
减少或直至取消对企业的贴补;
颁布经营法、企业破产法;
颁布关税法、所得税法和企业财会法;
颁布商业银行法;
改革国家预算收支体系。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关税和所得税政策对促进或限制经济和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研究和制定上述政策时,我们尚未摆脱计划体制思想的束缚,偏重某一行业、某一部分,顾此失彼现象时有发生。如在编制所得税目录时就有这种表现,不符合实际和不必要的环节还很多,一些税率征得过高或者相当沉重,有的因过于袒护而出了问题。尽管在后来几年,上述政策逐步得到了调整和完善,但解决上述问题并非易事。今后应该降低税率,减少环节,但要增加所得税征收基数,实行征税简便和透明化管理,减少浪费,保证财政收入的统一性。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和瑞典的经验告诉我们,监督机制设立、税务核算、自我申报损失要与加强税务官员的正常监督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方能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结果。2008年老挝将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因此要准备税务政策,以应对上述变革。其中要预测国家预算增收潜力,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这也是衡量老挝从东盟自由贸易区获益多少的一个尺度。
指令性计划经济的观点是建立在创收基础上的支出,当时主要是依靠外国援助和贷款,对在国内开拓财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1988年至今,国家预算得到了调整,国内财源拓展工作得到了加强,从而使收入能够满足行政支出,并有了投资发展的初步集累。
2000年老挝政府举办题为“宏观经济政策与改革”园桌会,上述会议讨论了1992-2000年老挝宏观经济的总体形势,尽管国内收入可以满足行政支出,有了初步的集累,但是预算仍未摆脱贴补。如电费、水费等。浪费还很严重,政府投资效益很低,1995-2000年人均GDP收入平均增长率约为14%,支出23%。贷款使用、债务管理和偿还仍需今后加以解决。
根据2002年7月Economic Indicators杂志ADB的评估,从1995-2000年,老挝的外债平均增长约4.12%,包括欠前苏联的外债。GDP平均增长率为6.3%,人口平均增长2.5%。与此同时,越南GDP平均增长7.03%,与GDP相比外债平均为36.8%,人口平均增长1.18%。柬埔寨1995-1999年,GDP平均增长4.5%,与GDP相比外债约为69.0%,人口平均增长1.9%,东盟(ASEAN)GDP平均增长约8.3%。上述经济数据表明,老挝经济在东盟((ASEAN)成员国中还处于弱小的地位。
尽管大部分债务是长期债务,但老挝的偿还能力和使用贷款的效益与出口相比平均为8.5%,越南为11%,处于中等水平,。
但是,如果看一看目前财政系统的内部债务却值得关注,特别是三角债、财政部与银行间、银行与公司间以及公司与财政部间的债务仍像蛇链一样在缠绕不清中增长,如果没有可行的解决措施,它将对今后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预算的稳定带来直接冲击。
从上述实际情况可以看出,上述债务的产生有主客观原因,但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发展的需要,贷款增多的需要。世界上所有国家包括富国和穷国都需要贷款作为其发展的资金。因此,对发展来讲,信贷是避免不了的,但如何管理债务,不使至成为阻碍发展的定时炸弹(risk),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降低风险,使贷款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层面,应该制定短期和长期债务管理规范,定期制定外债偿还计划,坚持节约,开拓现有财源,限制支出。从1997年、2001年亚洲和阿根廷金融危机关于债务管理的失败中可以得出经验,具体表现为执行财政纪律不严,发展出现泡沫,执行汇率制度缺乏伸缩性,最后的结果就是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最终影响了政治稳定。
现在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央和地方间财政或预算分级管理,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央在建立、执行收入和支出方面拥有绝对的作用,地方没有什么权力,只有执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了一些自由运作的经营方式,在纳税方面对预算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上述情况下,必须重新审视预算分级管理,特别是集中与分散管理之间的关系。按照总理“关于分级管理的一号令”,其目的就是交于县、村二级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中央的财政监管制度,使之成为严格管理预算的有效工具,对违犯财经制度的组织和个人予以严惩,克服财政管理方面无政府主义蔓延的趋势。
始终坚持已制定的财政政策,尊重法律所规定的原则,譬如坚定商人和投资者信心的国家预算法,在贯彻中不留空隙和矛盾。预算财政管理下放要慎行,不急不躁,不主观,要懂得预测各项得失,同时要准备解决方法。
融资发展金融市场很有必要,当务之急是解决欠发达状态,根据法律规定,过去关税框架内的融资不超过上交总收入的30.35%。首先要重视完善可信的投资政策和环境,消除各项官僚制度。与此同时,也要提高老挝企业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能力和水平,并树立正确的态度。
六、对外经济合作关系革新
对外经济合作关系革新在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解决贫困,解决各项赤字,加速老挝经济与国际接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扩大对外开政策。其目的就是使自已更多地与国际接轨,为老挝创造更多的机会。如发掘内部优势,争取更多的利益;化解无出海通道国家(Land-locked)的劣势为优势,特别是一些过境通道建设项目。如四角、三角经济区项目;利用日本援助资金将9号公路建成次区过境通道项目;包括加入IAI(Initiative of Asean Integratoon)框架等。因此,如果懂得积极争取上述机遇,外部因素将在老挝经济革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7次园桌会议统计数据表明,1992-1995年来源于ODA的资金增长约为28%,到1996-1999年增长47.16%。与此同时,1992-1995年外国投资项目总数为407项,1996-1999年为266项,1996-1999年的投资总额与1992-1995年相比增加6.223亿美元。但后来投资额和项目数出现下降趋势,原因是由于区域内各国吸引外资政策方面的竞争,特别是周围邻国如中国、越南、泰国等,有许多方面条的件优于老挝,并成为外国投资者感兴趣的地方,然后就调转资金投向这些国家。第二个原因是由于结算机制、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法律体系等尚不完善。因此,在老挝的外资市场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政策和环境也不是真正吸引商人。此外,中央与地方在制定规章制度方面也不统一。因此,融资、创造就业机会、分配收入、传授用于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技术等仍是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建立和完善投资环境的首要任务。
分布在外资项目工作的劳动力人数(单位:千人):
此表表明,在外资工厂工作的劳动力人数发展不平均,2002年与2000年相比,在制衣行业工作的劳动力减少1860人,1995-2000年电力、矿产、制造行业平均增长1.2倍。外资项下劳动力人数的增或减与国内外市场的规模和外资项目数直接有关,如果与邻国相比,老挝劳动力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那么就可以进入市场竞争。
七、政府与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化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是政治体制和政府行政体系革新的重要内容。在实行革新路线的初期,我党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战略指导思想。即必须在政府管理下发展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必须与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同步进行。同时,这也是为了维护发展稳定,有了发展才能为继续革新创造条件。
在上述情况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是改革以前对经济调控的直接干预,实现以宏观经济手段为主的辅助措施,最终达到以法管理,发扬民主和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力。
在自我完善过程中,老挝经济正在逐步向开放型的市场经济融入,目前的经济关系是依据市场的经济关系,是在法律基础上的平等自由竞争。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市场形式如金融货币市场、房地产市场、资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随着上述环境的改变,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正确关系对促进和限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至少需要300年的时间,并且还明白,任何市场经济如果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其正常和有效运做是不可能的。政府和市场在统一体系下,客观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职能。政府和市场的区别是有自已独特的运作职能,如果相互超越、渗透、违规,最后将在主观上形成相互限制和破坏。政府和市场经济的相互统一相既是互相支持,又是共同发展。
在革新进程中,我党表明了自已在领导政府对社会管理职能、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革新过程中的责任。1991年颁布的首部宪法是社会管理从官僚行政命令式走向依法管理的标志,即划分了立法、行政、司法和检查院三级政权的权限。此后所颁布的国会法、政府法、人民法院法、人民检查院法是保证三级政权能够按照自已的职能运作、在一个政治体制下统一协调的重要基础。
尽管如此,当今的全球化和区域化正在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国际合作关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它不仅加快了本国市场融入地区和世界市场的步伐,而且还使市场经济自由化和竞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迅速和激烈。鉴于上述情况,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及时调整自已,就能够争取极佳的机会。如果不调整自已及时赶上,那么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增强国力是在既有挑战又有机遇国际环境下的巨大挑战。当今急需加强的紧迫问题是建立透明和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或保证良好地行政运作体系(Good governance),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发展速度和方向方面的职能,把最高利益带给人民群众,但不是取代社会、取代市场职能。重要的是政府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政策,富有成效地组织贯彻已制定的路线政策,并在革新的形环境下即时调整政策,满足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
八、总结
总的来讲,经济革新已经过了16年的发展,为国家发展带来了旨在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利益。为有成效的继续前进,我们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规范国民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譬如以下宏观经济:
1、继续创新市场经济、特别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思维,使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自已和集体的利益,树立正确的态度学习掌握有益的知识,实事求是,为了未来敢于创新。
2、按照均衡、稳定的方向,完善投资体制,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限制和解决没有效益和零散的政府投资和信贷投资,以鼓励中小型投资为主。
3、以不同的方式,实行股份制,继续大力推动国营企业改革,减少部门和地方干预,更多地发挥经营自主权,坚决按照已颁布的法规解决亏损状况。
4、坚决克服和解决一些部门和地方财政预算领域的侈奢浪费、贪污、不透明和滥用职权的行为。这也是推动经济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对收入征收、对宏观经济稳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商人和投资者的信任度下降。
5、继续加强财政和金融体系,增强对财政和预算的统管权力,提请中央解决长期拖延的三角债,严格财经纪律,加强征收,完善管理,发挥所有人员的财政、金融工作才智,各个部分携起手来,共同解决国家财政问题,不抱怨、不置身世外。
6、继续加强政府在管理开放型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增强权威。减少机构,但要精干。按职能要求去作,但不包办带替。培养高质量的人材,调整不称职的人员。
(作者系老挝国会外事委员会主任)
(翻译:霍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