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汉斯摄影:吴清兰
编前语:从破烂的土坯房到漂亮的藏式小楼,从羊肠小道到柏油马路,从信息闭塞到无线电网的接入……古老的西藏自民主改革起,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没有亲身经历,没有观察对比,没有调查研究,常人难以想象,这大半个世纪的时光,到底赋予了雪域高原怎么一种全新的活力?
瑞士知名西藏与亚洲独立学者和考古学家米歇尔-汉斯,自1980年起,24次进入西藏做田野调查,亲身经历了过去半个世纪,尤其是近二十年里,西藏在文化、宗教和社会方面等发展的历史变迁。他认为,部分西方媒体的涉藏报道过于偏激。西藏变得越来越好,这点,哪怕是****喇嘛也不能否认。
社会进步 不容置疑
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也是西藏在经历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两大历史性转折点后的最初发展阶段,米歇尔-汉斯第一次有机会到西藏。当时,同行的还有一名登山运动员和一名作家。由于地处高原,气候恶劣,加之交通设施的极度缺乏,在这位花甲老人的记忆里,那第一次的西藏之行,着实经历一番折腾。
“在八十年代,去一趟西藏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现在想来,我最早的4次西藏之行,与现在相比,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米歇尔汉斯感叹道。
米歇尔-汉斯回忆,26年前的西藏,哪怕是从拉萨机场到市区都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更不用说其他基础设施了。在西藏的七天里,米歇尔-汉斯一行三人一起挤在一家很小的宾馆里,三人共住一屋。在一名当地人的帮助下,他们参观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并到了日喀则等地区。
1980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西藏实际出发,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2010年1月,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全面部署西藏工作,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在这三十年里,西藏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发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积极变化,米歇尔-汉斯便是其中的一位见证者。1980年至2006年期间,他前后共24次造访西藏,走访西藏各大寺庙、文化遗迹、深入百姓生活,亲身经历了西藏,在过去半个世纪,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雪域高原脱胎换骨的变化。
2006年10月初,青藏铁路开通三个月之际,米歇尔-汉斯第一次乘坐火车进入西藏。这时的西藏,与他26年前所看到的,已是另一番景象。他感叹道:“完全不一样了。不说内在的,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变就让人印象深刻。青藏铁路的开通,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米歇尔-汉斯告诉记者,他在一些西方媒体报道或是朋友那里听说,拉萨现在到处都有警察巡逻监视,有各种各样的限制。
“但是,我不得不说,这些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证据。就我在西藏,我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景象,一切都很好。只要我需要,我可以到各个地方去参观旅游,” 米歇尔-汉斯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