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有关部门和蓟县联合工作组昨天公布了“6·30”大火事故的10名遇难者名单,与此同时,网络上质疑蓟县莱德商厦大火死亡人数的声音没有减少。这再次凸显了政府公信力在关键时刻不足以“结束争论”的尴尬。
火灾发生以来,蓟县政府以通常的方式进行善后。一方面公布“10死16伤”人员伤亡数字,一方面天津市媒体“低调”报道此事。“低调”是中国各地发生类似灾祸时的常规做法,蓟县这一次算不上是“特例”。
然而对死亡人数的质疑很快出现了,一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378人死亡”说法在互联网上快速流传开来。这个数字的可信度极低,但因为它与官方数字形成了“对抗”,契合了一些人的心理,并在微博上获得某种“政治正确性”。
直到昨晚,国内互联网上没有人能够提出任何“被隐瞒遇难者”的姓名和可查证的其他资料。所有质疑都是泛泛的,“听说的”。而我们知道,在有如此多关注者的情况下,如果确有数百名遇难者,至少他们当中部分人的资料被送到网上,是很容易的事。
“378人死亡”这个数字几乎不值得探讨,这也不是我们写作此文的初衷。我们想谈的问题是:为什么网络上真真假假的质疑声这么容易就把官方的伤亡统计数字淹没,为什么一个公共危机在今天的中国这么容易就能发生。
给人的感觉是,以不具名ID为主的微博如今成了中国人该注意什么、以及该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的决定者。官方公信力在微博上受到空前挑战。现在似乎几个“马甲”彼此合作一下,就能对官方发动一次像模像样的信用攻击。
“6·30”大火的后续风波,蓟县政府不能说一点关联没有,如果蓟县的处理更开放,发生大规模网上质疑的概率就低得多。现在的确有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这样做了。
然而从宏观上看,这件事又是官方公信力整体不足在地方具体事件上的随机性爆发。这个原因更深刻。类似的尴尬蓟县大概不是最后一个,今后还会落到别的县市政府头上。
中国各地政府的公信力总体上有很强的连通性。它由各地各级政府一点点具体积累,它的正面资产是所有官方和官方机构的共同财富。而只要有一个地方政府涉“假”,所有官方机构和官员都是承受者。公信力的瑕疵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带来伤害。
官方必须下决心、花大力气投入公信力建设,所有官员和所有有官方代表性的机构都应当是参与者。由于这是一项软建设,它的具体落实相当艰巨,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官员犯了“硬错误”,比他破坏了政府公信力更容易受到惩罚。
公众切不要以为,政府公信力仅仅是官方资产,它的强弱完全与自己无关。实际上,政府公信力强的社会才更有效率,也更容易创造公平。破坏政府公信力是朝无政府主义社会的挪动。
希望这次蓟县“6·30”大火给政府和社会都带来有益的反思。▲(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