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市位于台湾西北部,约在苗栗县的中间偏西处,为县治所在地。北以后龙溪与后龙镇为界,东隔后龙溪与头屋乡、公馆乡相望,南邻西湖乡、铜锣乡。行政区轮廓像倒立的“香圆瓜”,北宽南窄,南北较长,总面积约37.9平方公里。主要河川除后龙溪外,尚有穿越西部山区的后龙溪支流南势溪。最大住民族群为客家人,通行语言为四县腔客家话及国语。
苗栗市西北、西南有山地1,800公顷,为农牧综合经营发展地区,东边有农地重划区900公顷,东南部则以工商业为主,地平人稠,为该市枢纽地带。
苗栗市为河谷平原、多丘陵的地区,最高点为西南方的上南势坑、八甲附近与西湖乡界的棱线上,海拔达240公尺,至西山尾海拔已降到50公尺左右,气候属于亚 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多雨,雨量由海岸向山区递减,雨季主要在5月至9月。
依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苗栗县已发掘史前遗址存在的年代,从四千年前的彩陶文化到两千年前的黑陶文化都有。其中位于苗栗市的遗址,仅有“苗栗龟山遗址”一处,位于旧龟山大桥北端桥头,即龟山大陂圳入水口上方斜坡,有稀疏的石器及陶片分布。
在明郑时代,苗栗县一带为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的居住地之一,总共分为九社,其中“猫里社”位于今苗栗市中苗、南苗地区,“嘉志阁社”则位于北苗地区。清朝康熙年间,汉人开始入垦,以来自广东、福建地区的客家人居多。乾隆年间,猫里、嘉志阁两社合并为“猫阁社”。清光绪中叶,猫阁社移居“城南六里”(今新英里新英小学一带),男女共二百八十余人,其后裔仍居该地,旧地名即为“蕃社”。
清光绪15年(1889年),自台北府新竹县分拆出苗栗县,为苗栗设县之始,辖区为中港溪以南,大甲溪以北地区。同时,设县治于“苗栗街”,即今苗栗市所辖范围。
1895年日据台湾后,苗栗废县而改为“苗栗支厅”,隶属于台湾县(次年改名“台中县”)。1897年重置“新竹县”,苗栗改隶之。1898年6月,废新竹县,苗栗改隶台北县“新竹办务署”。同年11月,苗栗复隶台中县,并设“苗栗办务署”。1909年,苗栗地方改隶“新竹厅”。1920年,复设苗栗街,为苗栗郡治,隶属于“新竹州”。
二次大战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改“州、郡、街庄”为“县、区、乡镇”。原苗栗街改称“苗栗镇”,为“苗栗区”区署所在地,第三次隶属于新竹县。当局于1950年10月调整行政区域,将新竹县分为桃园、新竹、苗栗三县,苗栗县正式恢复,设县治于苗栗镇。1981年12月,苗栗镇因属县政府所在地,升格为“苗栗市”以迄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