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胜龙小学歌伴舞《艳艳朝阳映水乡》
惠东县文化馆表演唱《九条鲤鱼头戴金》
番禺榄核咸水歌传承人何柳燕演唱《榄核地方好风光》
南方网讯 9月25日晚,第四届"2012珠三角咸水歌(渔歌)歌会",在广州市文化公园中心舞台开唱,如流水般委婉柔和的歌声再次在珠江边响起。原生态的咸水歌(渔歌)融入现代元素,在众人的保护和传承下,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这次歌会由广东电台南方生活广播、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珠江经济台,珠江网络传媒、广东省音协,广州市音协共同主办。"咸水歌"又称"白话渔歌",由渔民用粤语方言或粤语次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广东中山、番禺、珠海一带,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咸水歌以委婉柔和的曲调,热情奔放的旋律,朴实无华的歌词,直截了当的表现手法,原生态地展现水上人家的生活全貌。
从2007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珠三角咸水歌(渔歌)歌会已成为在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咸水歌(渔歌)交流平台。本届歌会吸引了来自中山、番禺、东莞、惠州等地以及海珠区滨江街等十多支队伍踊跃报名参赛,为现场观众带来18个咸水歌(渔歌)精彩节目。
创新:原生态+现代元素
本届歌会中的咸水歌节目,注重在保留原生态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元素,展现出咸水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例如中山胜龙小学带来的歌伴舞《艳艳朝阳映水乡》,惠州歌舞剧团新创作的四人小组唱《九条鲤鱼头戴金》,还有东莞市莞城区文化服务中心表演的女子三重唱《春天的田野》,都是新颖独特的咸水歌(渔歌)元素作品。这些作品保留了咸水歌(渔歌)原生态韵味,通过现代音乐元素的演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形成了新时期咸水歌的特色,增强了咸水歌的可听性和贴近性,其浓郁的岭南本土色彩,传递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质。
传承:咸水歌进入小学课堂
2006年,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各级文化部门加大力度保护和推广咸水歌,珠三角多个地区都建立了"咸水歌传承基地",包括中山市胜龙小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的大元帅府小学,每年都推出创新的咸水歌作品。如今,会唱咸水歌的不再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很多小学生都在津津有味地学唱咸水歌。中山市胜龙小学的梁洪秋主任表示,咸水歌的传承关键在于培训。早在2007年,胜龙小学就已经将咸水歌作为该校的特色教学项目,在第二课堂向学生推广,集中培训,现在中山市胜龙小学的学生个个都识唱咸水歌,他们学校的校歌就采用了咸水歌的形式,旋律优美简洁,歌词朗朗上口。
著名作曲家,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刘长安受邀担任本届咸水歌会的评委。他表示,珠三角咸水歌会至今举办了四届,每届都有新作,足以证明咸水歌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广东电台等单位牵头组织的珠三角咸水歌(渔歌)歌会为咸水歌的保护和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白玲,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广东省广播电视协会常务副会长何日丹,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曾少华,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广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刘长安,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正处级调研员林原等领导出席歌会并为获奖队伍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