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工程师王广金:打破国外垄断,保障中国核电安全
王广金
日前,中组部公布了“万人计划”首批名单,四川省共有7人入选。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罗先刚入选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王广金,电子科技大学的彭倍、周涛、李强,西南财经大学的尹志超、刘军强入选了首批“青年拔尖人才”。
在中组部公布的“万人计划”第一批名单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王广金入选其中的“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240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这位1977年生的年轻工程师,带领着团队研制关系核电厂安全运行的关键核级部件,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核电安全屏障中国造。
研制项目 核电厂电气贯穿件
“核电厂电气贯穿件,是构成核电生产三道安全屏障的关键,我们团队的成果已运用于国内的2代和2代+核电厂中,现在攻坚3代核电及4代核电的应用。”王广金介绍,这次申报“万人计划”的项目是“AP1000 核电厂电气贯穿件研制”,这个设备是级别非常高的关键部件,也是核安全局重点监管的设备,核电通过这个设备进出核电厂,构成3道安全屏障。
“目前这个项目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最可贵的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王广金说,以前这项技术都是国外公司技术垄断,在他们团队取得决定性成果后,这项产品在国内核电厂得到充分利用,未来10年内的产值可达十几亿元,可为四川省创造丰厚的产值及利税。同时,该技术得到西班牙、韩国等国际知名核电公司的认可,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万人选拔 跨度两年提问刁钻
“‘万人计划’从海选到面对面筛选,竞争非常激烈,都是国内的尖端项目在比拼。”说起入选“万人计划”,王广金感叹并不容易。他介绍说,他所申报的领域属于工程材料学科,这个学科在首轮海选中,就超过几千人竞争。
选拔流程非常严格。从申请填表到最终公布“万人计划”名单,跨度两年。王广金介绍,他的团队开始立项申请填表是在2011年10月。
第一步是所在单位评选,通过项目负责人牵头,申报团队研制项目;第二步是单位项目送所在集团评审。第三步是送国资委评审。第四步,国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对项目申请人进行面试筛选。以工程材料学科为例,最后一道关卡的淘汰率也在50%。
“这个环节都是由国内知名的专家院士、高校校长组成的评审组,对申报人进行提问。”王广金介绍,申报人首先要对自己的项目亮点、此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陈述,接着评审团针对申报项目提问,所提问题极其专业,如果没有充分准备,会觉得问题刁钻。
科研经费分三档 最高240万元
入选“万人计划”所得到的科研经费,按照评审组审议后,会有不同的发放档次。王广金获得的240万元科研经费,属于最高的一档。接下来还有180万元、120万元等不同档。科研经费并不是一次发放完,而是根据科研项目计划的进度和实际成果,分阶段发放。
在有关部门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将对入选计划的重点对象提供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大致相当的“重点支持经费”,并授予“国家特殊支持人才”称号。“重点支持经费”主要用于入选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同时,“国家特支计划”要求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为入选者制定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培养支持力度。
□特写
工作再忙 科研男也要陪孩子
“每天8小时外还要加班3小时,但要保证陪小孩的时间。”36岁的王广金并不是个死板的科研男,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陪伴孩子。他说,下班回家后,要和孩子互动,讲故事做游戏。晚上9点孩子睡觉后,他才继续工作,一般到凌晨1点才休息。平时周末,他和团队也要用一天时间来加班。
“我们只是在工作上严谨,平时也要集体活动的。”王广金坦承,整个团队的年轻人在工作上确实很拼,不过大家也会在业余时间打羽毛球、耍农家乐,劳逸结合。
此次入选“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的199人中,中央企业只有2名专家入选,王广金就占了其中一位。
“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是支持2000名35周岁以下、具有特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创新前景的青年人才。
□揭秘
5部门分工评选 需过4道关
“万人计划”由中组部、中宣部等5家评选平台部门分工负责。中组部负责青年拔尖人才评选工作,中宣部负责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评选。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做好“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的初选工作。教育部负责落实教学名师评选等相关工作任务。科技部统筹推进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5名来自高校的“青年拔尖人才”,从学校推荐到最终评选共需经历4道严格的评审程序。第一步先是校内评选,通过老师申报的材料进行筛选;第二步是省内评审;第三步是全国范围的匿名通讯评审,教育部和人社部挑选了国内外专家对候选人的所有材料进行了筛选,淘汰一半以上的候选人;第四步,进行最终的面试答辩。
参照“青年千人计划”相关政策,青年拔尖人才不授予称号和颁发证书。同时,青年拔尖人才通过青年英才开发计划获得中央财政较大力度专项支持,不再另外提供特殊支持经费。
□人物
彭倍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微机电系统技术、微传感与检测系统、纳米制造技术、生物纳米技术、纳米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纳米燃料电池。在全世界纳米技术杂志中排名第一的国际学术刊物《自然—纳米技术》中,彭倍以论文的形式首次用实验方法测定了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质,并推翻了此前通常认为的电子辐射会破坏碳管的原子结构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利用高压电子、粒子束流来增强碳管纤维刚度的理论。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复杂性科学、网络科学、信息物理、人类动力学和群集动力学。曾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Chorofas 青 年 科 学 家 奖 、Ben Fusaro奖。200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获《Chinese Physics Letters》2008年评出的近5年来最高引用论文奖,200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获“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论文奖”。
李强 电子科技大学入选首批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
研究方向:无线通信研究。曾在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OKI/Wipro技术中心等研究机构与公司从事CMOS模拟、射频与混合信号IC设计工作。参与和主持了多个芯片的设计或研究,包括多种数据转换器、射频前端、中频高阶有源滤波器、生物医疗芯片、MEMS电接口系统、USB收发机芯片等。
尹志超 西南财经大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研究方向:经济金融学相关课题。尹志超曾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经济评论》、《金融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主研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发改委、四川省政府金融办、福特基金会、四川省社科基金、西南财大科研基金课题。
刘军强 西南财经大学加州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慈善(侧重于社会保险)、福利国家历史和理论、社会研究方法。曾做“社会政策中的制度主义取向”、“Titmuss《社会政策十讲》简评”、“中国如何实现全民医保?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等研究并发表论文,对社会政策制定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罗先刚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光学工程博士学位,现为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微纳光学基础及应用、微细加工及轻小型光学成像技术。提出并实验验证了 SP(Surface Plasmon)超分辨成像的原理和方法。此项研究成果被SCIENCE综述文章列为近年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学的五个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