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招商网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被写入独立篇章。近年来,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下,凉山州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凉山州策划实施了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和项目100余项,邀请近百位国内外艺员和数十个文艺团体到凉山演出采风。
这些颇有开创精神的举措,打破了凉山文化长期封闭落后的形态,推动了凉山地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对外交流中得到繁荣和发展。
文化建设的思想“热潮”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文化建设。
今年两会上,“文化建设”成为探讨热点,在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里,关于文化建设的议题明显多于往年。
在两会采访中,州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罗瑾告诉记者,在收到的390多份提案中,有超过20份是涉及文化建设领域的。而在155份人大代表建议中,记者也看到了10份与文化有关的建议。
这些提案和建议,是代表委员们认真贯彻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精神,也是凉山州文化建设自觉性提高的体现。
两会上,来自昭觉县的州人大代表刘昌烈、刘宇刚等递交了《建议州人民政府实施“9729”文化发展工程》的代表建议。
“9729”提出了当前凉山亟待打造的文化工程,具体包括“九大文化品牌、“七大节庆活动”、“两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九大基地建设”。
建议提出,“有文化引领的力量,才是有凝聚的力量”,“有文化支撑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一个谋划长远的建议,建议从文化资源的保护出发,到文化产业的延伸,以及文化品牌的建设,都做了积极的思考。
事实上,在这次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及提案中,文化建设的思考已经更加成熟,这符合市场化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罗瑾告诉记者,比起往年,很多委员的提案有了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
除了昭觉代表提出的“9729”文化发展工程,其他代表及委员也根据当地县市的文化资源情况和发展可能,提出了相应的文化品牌建设,而在这种品牌建设中,文化与产业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政协委员马小林、麻卡晓莉在提案中说,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马小林、麻卡晓莉建议,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人大代表陈玉蓉提出《关于将越西“文昌故里”文化旅游大品牌打造纳入省、州级旅游品牌打造的议案》,人大代表董焰提出《关于切实加强对“会理历史文化名城”宣传的建议》等,都体现了凉山州文化品牌建设的广泛热情。
同时,我们也在这些建议和提案中,看到了凉山人对文化资源深入思考。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其积淀和传承尤为重要。因此,在弘扬文化建设时,基础就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协委员释妙源在提案中说,政府要加强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弘扬,发挥优势助推凉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对于凉山来说,由于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以及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今天独立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广泛交流,愈加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变得脆弱。这是时代的发展过程,也是文化交融的表现。但民族文化、地缘文化的独立性,又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魅力。
因此,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也被人们所喜爱。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文化建设,大凉山“彩绘”
2010年的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吸引了州内外两百多万游客。在这场浩大的节日盛景中,我们看到了彝族文化的绚烂色彩。
一辆辆五彩的花车在西昌城里流淌,一列列盛装的舞队展示浓郁的风情;身姿矫健的彝族俊男和青春美丽的彝族少女在“选美”场上角逐;狂欢的夜晚,城市被一堆堆篝火和千万支火把照亮,一圈圈舞蹈的人群在篝火旁映红了欢乐的脸庞……
斗牛、斗羊、射箭、射弩、摔跤等民族传统项目让人眼花缭乱,轮滑构成的流动的线条让邛海美丽异常,构成美丽的山水画卷……
素有“东方狂欢节”和“东方情人节”美誉的彝族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一年一度传统的重大祭祀性节日。从1994年起凉山州举办第一届彝族国际火把节以来,已形成每3年举办一届的制度。凉山彝族火把节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国务院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把节也是中国十大民俗节,四川十大名节之一。
如今,凉山彝族火把节已成为凉山对外形象的品牌及凉山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平台,更是世界认识凉山、了解凉山的重要窗口。
节庆搭台,经贸唱戏是历届火把节的重头戏。近年来,利用“火把节”等节庆,凭借富集的资源,凉山州在招商引资上,呈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就在这届火把节上,新西兰驻华大使伍开文在代表参加火把节活动的23个国家大使及外交官员谈及火把节的感受时说,凉山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令人向往。彝族火把节,更是中国少数民族最知名的节日之一,能参与其中,深感荣幸。
受到火把节的气氛感染,外交官员们纷纷表示,将大力宣传凉山,促进更多的交流合作。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成果之一,就是弘扬了民族文化。
火把节上还专门召开了“中国·凉山彝州论坛古彝文化探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专家们提交了《三星堆之谜与彝族文化渊源》《龙腾鹰翔虎啸蜀》等有关三星堆文化和凉山文化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用彝族毕摩和能准确识别古彝文的民间人士识读和释义了三星堆博物馆里陈列的这62个字符……
这样的活动,体现了古彝文化与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和现实变得更为清晰。同时,提醒人类这个大家庭共同来珍视和传承。
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0余名彝学专家学者,给出了凉山这样的评价:凉山州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历史性、战略性、创造性的研究与传承方面的重视,是为推进民族文化卓有成效的实践和贡献。这不仅对凉山经济社会带来综合性的影响,而且必将在中国彝族研究和彝区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载入彝族文化史册。
事实正是如此,“火把节”只是凉山推动文化建设和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凉山州在提升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同时,对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在一并跟进。
记者在一份资料中看到,截至目前,全州60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项目全部开工;新建农家书屋2712个;1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纳入国家规划。累计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2万余场次,基本实现了平均每个月为每个行政村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新建农村中央台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20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67617套,使边远山区的农牧民群众能够收看到40多套节目;全州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2.5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1.91%。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昭觉彝族服饰、会理彝族蹢脚舞、布拖朵洛荷歌舞、雷波彝族民歌等五项民间艺术获首批国家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国家级传承人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7项,省级传承人71人;州政府评审公布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6项,州级传承人92人。
凉山州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全州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1344处,圆满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普查任务。申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凉山州目前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4点,省级文保单位27处,评审公布州级文保单位10处,县(市)级文保单位167处,馆藏文物达2.8万余件,居全省前列。
正如今年两会上的“热点”,文化建设正在凉山以更丰富的方式呈现。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凉山的文化建设谱写了一幅巨大而生动的彩绘。
凉山文化正在从推开窗户到打开大门过渡。
文化产业,市场领域的“淘金”
记者拿到一份西昌市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期间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项目汇总。粗略统计一下,共有“阳春踏青之旅、民族风情之旅、金秋浪漫之旅、风情美食之旅、冬春阳光之旅”五个大项、68个小项以及若干个子项。
这是西昌市旅游业借助文化提升魅力,文化借旅游增强活力,最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大旅游和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的一个缩影。
从《烟雨月城》到“乡村八景”,再到端午龙舟赛、邛海自行车全国邀请赛、彝族传统射箭比赛、环邛海轮滑比赛、民族工艺品展等活动,无不彰显了西昌市正在竭力打造一张推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这些集运动、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推广,不仅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还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这些直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文化旅游活动,为西昌的“二次跨越”积蓄了强劲的动力。
如果以西昌为中心,我们可以看到西昌以南的会理,一场关于文化立县的课题也正在全面铺开。
2011年11月2日,国务院将会理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成为全国第118个、四川第8个、凉山第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走进会理,除了迷人的古城文化、耀眼的红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甜蜜的“石榴文化”,会理还有以羊肉米粉、鸡火丝饵快、熨斗粑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铜火锅制作和古法造纸为代表的“工艺文化”,以会理绿陶为代表的“陶瓷文化”,以会理名砚为代表的“砚石文化”,以丰富多彩的会理民歌为代表的“音乐文化”,以会理兰花、杜鹃花、石榴花为代表的“花卉文化”,以会理彝族长号为代表的“鼓号文化”,以彝族蹢脚舞为代表的“舞蹈文化”等各种特色文化,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会理人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新城区的现实需要,也是传承地区文化、延续城市文脉的现实需要。
而西昌以北的越西,“文昌故里”打造也纳入了州级旅游品牌打造项目,越西正致力于将“文昌故里”打造成凉山、四川乃至全国的知名旅游品牌,真正彰显“南文昌、北孔子”的文化效应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而西边的木里、盐源的文化生态旅游,也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火热的旅游市场。
再说东边,昭觉的彝族服饰文化节、美姑的毕摩文化节、布拖的传统火把节等,也无不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在市场中烈烈迎风。
这些关于文化建设的浪潮,正是凉山州委、州政府解放思想、多措并举的展演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开拓文化创新路径,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