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招商网讯:泸县经济开发区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业已成为引领泸县经济高速发展的主体。进入“十二五”时期,开发区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一道不容回避的考题。
建设泸县青龙医药产业园,这一构想一经提出,便赢得了泸县上下的一致认同。探究缘由,不难发现,这是保障泸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
泸县的经济“特区”
医药产业是四川省“7+3”规划发展的产业重点,也是泸州重点规划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
泸县素有“药材之乡”之称,常年种植的中药材有20多种,种植面积超过千亩。加之已有以科瑞德为代表的10余家医药企业入驻,人才、技术、资金优势明显。
泸县抓住四川省打造千亿医药产业、泸州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的历史性机遇,规划建设青龙医药产业园,打造川南医药产业核心发展区、集聚示范区。
泸县经济开发区建成区内已初步形成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四大产业体系。以科瑞德制药、科瑞德凯华制药、锦云堂药业、超级制药、乾通制药、正泰制药、普仁医药等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制药产业成为泸县绿色发展的“龙头”。
青龙医药产业园区作为泸县工业向新型工业化方向转型的一个载体,承担着由“单打独斗”到“集群出击”,领跑泸县新兴产业产业的“引擎”作用。
泸县举全县之力,重磅打造青龙医药产业园。在出台的《关于加快泸州青龙医药产业园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坚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按照建设生态化、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医药产业园的发展思路,集中要素,整合资源,综合培育和开发以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保健品化妆品为主的医药产业,构建集生产制药、科研孵化、养生保健、文化旅游为一体泸县产业发展“特区”。
为此,政府成立青龙医药产业园工作领导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设立1亿元医药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企业贷款贴息和入驻标准化厂房租金补助;聘请顶级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产业分析,编制功能分区明晰,布局科学合理,特色优势突出的园区规划;强势开展招商引资,引入BT、BOT、TOT等开发模式,创新招商引资方法,提高招商水平和实效。
抢占市场制高点
泸县青龙医药产业园位于泸县经济开发区城西工业园D区,产业园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养生保健、生态旅游于一体,以医药产品、医疗器械、特色医疗服务为主体,全力构建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和养生三大平台。以“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设计理念,规划科研孵化区、生产制造区、行政商务区、教育培训区、康健养生区、中药材种植区和综合配套体系。
目前,泸县聘请的国际顶端的新加坡裕廊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正在紧锣密鼓的设计泸县青龙医药产业园的园区规划,有望10月前完成。年底前,计划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面积10000亩的泸县青龙医药产业园将正式启动建设。预计3年入驻企业30家,实现产值50亿元;5年入驻企业50家,实现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建成省级现代医药产业示范园。
泸县青龙医药产业园将走从“园区制造”到“园区创造”之路,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给园区添加无尽的发展动力。依托产业园这一平台,泸县将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经费投入。 规划中的园区科研孵化区占地300亩,主要建设“生物医学联合研发院,吸引国内外研究机构或企业建立医药研究开发机构,吸引、聚集各类优秀医药科技人才,使研发院成为孵化新兴医药的企业。
为了满足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的需要,泸州青龙医药产业园已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泸州医学院、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园区复合型产业服务平台。
四川杏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泸州市首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公司与泸州医学院合作开发供氧吸痰管等11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泸州医学院科技成果首次在本土转化,为本土医药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公司已经与泸县青龙医药产业园签下投资协议,一年内项目必须在园区投产。
泸县政府对企业通过GAP、GMP、GSP认证,企业产品获生产专利、自主创新品牌,自发研发产品获国家级一、二、三类新药证书或二、三类医药器械证书,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企业引进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项目专项经费资助、取得博士学位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海外高层次留学归国等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
产城同步的试验田
因时就势,乘着“两化互动、产城一体”东风,泸县以现代制药、生物医药为主导的青龙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在这一过程中,结合文化旅游新县,泸县青龙医药产业园在规划设计上倡导“青山绿水抱林盘,厂房车间嵌田园”的现代田园风格,占地700亩的康健养生区,成为园区的一大亮点。
康健养生区沿龙溪河规划,打造集绿化、观光旅游、中医药文化展示、养生休闲为一体的医药生态主题公园——百草园。百草园的设计打破旧的思维定势,跳出传统观念的攀篱,站在全县文化旅游新县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借脑”各路专家,充分考量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推动文化旅游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文化旅游与园区建设相融合,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带动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使之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