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县招商网讯:在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河乡境内有一条名为莫家营的小溪,溪上有一座条石为墩,三根圆木搭架的三孔便桥,人们管它“三根桥”。其实这三孔便桥并非“三根桥”,而是清朝乾隆年间用青石建造并取名“万福桥”。“万福桥”的两个桥墩高一丈零二寸,宽三尺二寸,厚一尺五寸,桥墩设三孔,孔距均为二丈四尺三寸,两岸桥墩基础用青石条砌成,桥面由二丈四尺二寸、宽一尺、厚八寸的九根条石搭面。在“万福桥”南岸立石碑一面,高五尺、厚五寸、长四尺三寸,顶端突出三小阜,成“八”字形。碑文如下:\"尝考王政惠民,必徒杠舆。梁之有成,而后行于旅鲜涉之忧,可知造桥济人,古今之道义也。今我莫家营虽山僻崎岖之所,实属乐峨屏三邑连界之缘,前通铜厂,后接县属,来往旅客,不绝于道,是属南北接踵区也。奈小河中隔,必资桥渡,予等托迹此乡,古之道迹尚在,然未免倾朽不堪,势难永久,恐居者多厉扬之患,行者有反驾之嗟,爱约数人无辞倡者,募化众善,小解囊金,修成石桥三硐,岸渡一路行人,庶几履险有若夷之叹,宾至获如归之乐,虽日踵前人之故事,浑然效王政之大道矣。夫有善必录,成美之道也,众之捐资,讵可忽乎?受功诸名,永垂不朽是矣。特授四川嘉定府峨眉县正堂加五纪级录五次王讳赞\". 碑文上端刻有“修万福桥碑记”六个大字,每两字中间有云纹图饰,碑文之后刻有捐资善众约二百五十人名单,名单上部有“化主为首,团结善缘,同载重性”十二个字,其下有小字两行:“五十八年十一月发墩,
在“万福桥”附近的张家山、白腊坪、莫家营一带至今尚存10余座庙宇遗迹,坟墓、瓦片、莫家营营房遗址和街道遗迹。
据说,这个地方当时非常繁华,在莫家营设有店铺、酒馆、饭店、客栈,汉族商旅贩运丝绸、布匹、盐巴到此,向彝族兑换大烟、皮张、中药材等,各路商贾络绎不绝,大有峨边“金山角”的气派。
从碑文和善众名单推断,莫家营这个地方在清乾隆五十八年时为汉族居住地,而且是一个由兵营把守的军事据点,是通往乐山、峨眉(当时峨边属峨眉县)、屏山的古驿道。据说“万福桥”是由兵营(官方)倡议,民间募集的善举。令人惊叹的是,在无任何起重机械的年代,又处山僻崎岖之乡,全靠人力搭建如此宏大的石桥工程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