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网讯:雨过天晴,这是一个空气格外清新的早晨。乐山青年越野俱乐部的几位朋友由井研作家曹磊领队,前来沙湾探险旅游。曹磊直接把他的大马力越野车开到我的楼下,执意要我这个“沙湾通”当他探险的本地向导,把我拽上车,他才说去铜街子的硝洞。
从沙湾出发大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老铜街子渡口。说是渡口,其实只是约莫有三五户人家的小地方,迟来的炊烟袅袅升起,几条很小的机动船闲散地泊在水上。
到硝洞陆路高山阻隔不能通行,一般是先由水库坐机动船转到靠近硝洞的山坡,再步行到硝洞洞口。
乐山青年越野俱乐部的会员们,在上船前弃了车,换上了溶洞探险的整套装备,个个戴上了头盔、护膝、护腕,还配备了头灯、手电筒、探险绳等攀援用品,甚至还带上了常用药品、酒精炉、面条、充气筏、干粮、睡袋等,每个人背了一个大的背包,车上还有备用头盔,我和美女东东也被要求戴上,我们这两个机动队员也被临时纳入了这个探险小分队。
机动船“突、突、突”的马达声撕破了库区的静谧,水面平展如镜,深绿得像一块莫大的璧玉,船儿象犁开绿绸缎一样前行。库区两岸尽是茂林修竹,库区移民的新房舍一律是粉墙黛瓦,到处鸟语花香,空气新鲜宜人。船行约半小时,就到了硝斗岩所在的山坡,我们弃舟步行,沿着花林绿树中的小径,有说有笑地走向硝洞。硝洞又被铜街子当地人叫做“硝斗岩”,其实它是千百万年前造山运动形成的自然“天坑”,平时有水流从“天坑”边缘上往下急坠,形成飞流瀑布,如珠帘挂壁,甚为壮观。该瀑布有多次跌落、转向。在地理学上称为“换位瀑布”。老百姓又戏称这一处“天坑”为“地陷”,它的地理形状是“天坑”接“地洞”,硝斗岩外面是“天坑”地貌,四周大约近千平方米呈环状,只有顶部见天光,数以万计的蝙蝠在这里筑巢繁殖、飞翔扑虫,这就是一个“天洞”,然后是洞下有洞,“天坑”底部是溶洞和暗河,洞口附近千百年来是干燥无河的,产硝矿,古代獠人(西南古代少数民族部落)曾经在这里大量采硝炼制火药等,因此此洞称为“硝洞”。
从山腰处小心翼翼沿山道、竹梯下四百余米,便到了古硝洞洞口,只见洞口上方“硝洞”两个苍劲的大字已斑驳模糊,让人顿感时事变迁和岁月沧桑。听人讲,该硝洞采制熬硝历史可上溯千余年,直至上世纪初仍作为炸药重要原料产地而不断开采。
穿过硝洞底部一狭窄小洞,用火把一照,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千余平米的洞穴大厅呈现在眼前,大厅中先民们踩出的小路若隐若现。前行
过了古硝池,成形的路便不再延伸。洞厅依然高朗开阔,踩着碎石砂砾缓缓前行,洞穴奇观让人目不暇接。先说钟乳石,小如竹笋,大为钟乳柱,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特别是那被誉为沫若巨笔的钟乳石,气势恢弘,令人叹为观止。又说怪石,有“观音坐莲台”、有“老子骑青牛”、有“儒家讲堂”,形态各异,儒佛道附会造形生动传神。再说洞中矿石,有黑亮坚硬的玄武石,有晶莹剔透的水晶璧,更有那岩层中如泥糊上的黄石,乍看似泥,伸手去抠却坚硬如铁,将硝洞称为地质博物馆也绝非过誉。
一路观察不觉累,两小时后,我们来至洞中“一线天”,抬头望去,洞顶狭如一线,高不可测。忽闻蝙蝠叫声,而不知其在何处。我们相约吹熄火把,屏息静听。伸手不见五指,天籁之声奇妙无比。忽一人朗声大笑,歌声顿起,旅途欢乐洋溢心间。
我们的目的地是“月口耳 池”,据说前有阴河和“不定潮”。汗流浃背走了三小时,我们终于看见了“月口耳 池”。其形如月芽水缸,缸壁为钟乳凝成,缸中一泓清水澄澈平静。我们亲吻池壁,贴上纸笺“沫若故里,灵秀沙湾”。发自内心地感谢大自然赐给我们沙湾这一福地洞天。
我们这一行人在洞内探行了三、四个小时,由于空气越来越稀薄,暗河水流越来越深,还有同伴不慎伤了手足,赶紧撤回“天坑”洞口,见天色已近黄昏,越野俱乐部的营员们就在洞口扎营,我和东东坐机动船原路返回。暮色中,我俩在公路边上招了一过路货车,回到沙湾。
这次意外之行,让我增长了很多户外探险的知识,也让人生收获了值得回味的快乐的美好片段,至今回忆起来,仍然觉得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