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网讯:长卿山在川西金牛道上,今国道108线,由梓潼城南,沿潼江盘垣而上。山形曲折,其势雄拔,松柏苍翠,盖日阴天,清幽葱葱,鸟歌不歇,林隐古寺,风雅清静。临高瞰景,潼城尽收眼底,潼江蜿蜒,绕山漫流,是城南翡翠屏障。
长卿山上,最早有小神庙,先名“神山”,后重蚕桑,史书有记“梓潼有蚕婆山”,“蚕婆即蚕丝氏,他教民种桑养蚕。”就供“谷父蚕婆”,即称“蚕婆山”,旧俗春节中以示乡人卷蚕度年,又有“人日登高”,其又应八(发)日吉利享有登高赏春之乐,故订正月初八为民俗之“登山节”。
《四库全书》载“梓潼寰宇记云明皇过梓潼遥望见山上有一窟,近臣奏云,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遂定名为长卿山。”《县志古迹》载“相如读书台,即西岩,在长卿山上,凿石室二间,高二丈余,可容案几,相传司马相如边孝先读书处。”因此山从安史之乱,明皇幸蜀,于唐天宝十五年(742年)起赐名,即称“长卿山”,延用至今,现有山居旧迹。后来“长卿村”及“长卿镇”,即随之定名。
长卿山北起潼江寺,沿潼江盘环,中部是“卧游亭”。《县志古迹》载“汉卧游亭,西河溪上,汉边孝先游处碣存。”边孝先东汉文学家、天文学家、教育学家,河南开封人,因东汉时期战乱,战火不断,为避灾离乡游蜀至此,慕司马长卿遗迹,选址设书管教学于此,历代继承有二千余年,清代后期立“汉卧游亭”石碑至今仍存。
过卧游亭顺坡而上,至“西岩寺”,其山下潼江,漫流城西西山,倒影映江,每到春涨水发,沿岸春色,游春人涌,有诗赞道:“几番江雨赋云亭,春满潼江爱晚汀。”就是“潼江春涨”的写照。其卧游亭、西岩春雨,蒙笼雾照、林翠花香、百鸟争鸣,“轻烟笼树迷芳经,细雨吹丝枭碧萝。”这是对“书岩烟雨”之颂。梓潼八景,此处美居二景。
西岩寺。始建于唐,原名“永昌院”,有法真和尚(梓潼人)七岁在此出家,护寺读书多年,后游各地,拜师悟佛,太宗贞观七年成蜀内名僧,又有明崇祯二年(1629年)衡州和尚,光头赤脚来寺,学佛治病,坐化成活佛,皮骨仍存。寺后石岩曰:“摩岩石记”。
长卿石室。司马相如字长卿,公元前179,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汉赋的奠基人,事汉景帝任“武骑常侍”,后游梁归蜀,娶才女卓文君。在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游学有谋仕途,初次上京长安,路过梓潼,见其山风光秀丽,登山览景,曾留读书,他的老师文翁(汉人)学识高尚,教育家,任过蜀太守,为振兴当时文化教育,兴办学校,采用石头建校,后称“石室”,而朝廷把最高学府大宫殿称“白玉堂”,也把石室称“玉堂”。直到解放前成都仍有“石室中学”,以励后生。梓潼即在石山岩上凿室命名“长卿石室”,经考证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长卿山古庙,历经苍桑,除石室保存外,其他早毁无余,改革开放后,群众集资县文保站主办,将土墙按大庙桂香殿明代形势格局,改成砖木结构大殿,外称“相如堂”,中厅称“相如亭”,内石穴称“长卿石室”,并新刊相如石像立于堂,堂檐石栏按原古汉代“射猎图”、“游猎图”等刊于栏,厅内陈列有“大明庆历
此山中,除松柏而外,还有不少奇树。尤惹人注目称妙的“夫妻柏”,它是一对同根相连,两干并立,交根攀枝,有如双飞比翼,故称“鸳鸯柏”。同时在庙后山上,古林中也生有同一主干,上分两种各异分干树枝,好似相如与文君并舞相依。山颠有一空岩穴,面向潼江,县城、因全山形似虎状,故称“白虎嘴”,正对潼江东头“青龙河”及岸上“青龙寺”,形成俗称左青龙右白虎之地势。
其山背后,是两弹元勋“邓稼先旧居”。山顶处还遗留有“红军战壕”,及解放梓潼时阻截反动派残部的“解放台”,山间还有“虎乳井”、“黑风口”、“金凤垭”及一览潼城十余里远的“观景亭”等,有待开发价值。山下连结“叠楼孝节坊”及“李业墓”和“汉阙”等
中国汉赋首创大作家司马相如,誉满中外,在二千余年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