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网讯:长卿山,位于梓潼县城西郊0.5公里,沿江西岸展布,与县城隔江相望。纵4公里,横1公里,状如织梭,修长纤细,为汉文化人文景观集中地,北眺七曲,东俯县城,清晰在目,从山脚至山颠四周,皆有自然人文景观。南麓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侍御史李业墓阙,以及蜀汉都乡侯、光禄勋尚书令、中都护李严故居,还有清代建修的贞孝节烈总坊石刻;东面有汉边孝先卧游亭及唐宋石刻与唐代寺庙永昌院,刻有佛像等石刻百余尊,俗称西岩寺;北麓陡峭绝壁,崖顶翠柏苍松,山下潼水潺湲,为梓潼八景之一的“西岩烟雨”。西麓山塆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两弹城旧址;东面山腰有司马相如读书石室,传为西汉司马相如读书处,始建年代无考。山体不高面积也不很大的长卿山,却极有名气而有神韵。《舆地纪胜》载:“长卿山,旧名神山,明皇(唐玄宗李隆基)过梓潼,望见山上有一窟,近臣奏云,汉司马相如(名长卿)读书之窟,遂敕名长卿山。志云,山上有长卿寺,下有汉侍御史李业石阙。”长卿山又名蚕婆山。清同治版《直隶绵州志》,清《重修梓潼县志》等史书皆有详载,相传司马相如写《子虚赋》后,汉武帝喜其文才,召他进京,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刚燕尔新婚,不忍骤离,款款相送至梓潼,见蚕婆山(长卿山古名),状如秀眉,层林冠盖,松柏千章,鸟语凋啾,苍郁婀娜,叹为读书胜地,于是驻于古庙攻书,待次年春始动身前行,后人在此建“相如亭”以资纪念,唐玄宗听此传说后,便将蚕婆山(神山)敕封为长卿山,相传至今。
长卿山不仅景色秀美,古迹朗朗,而且在军事上极为重要,为县城之屏障,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也留下了红军奇兵血战长卿山的红色记忆,红军当年鏖战长卿山的战壕,留存至今,赫然在目。
1935年3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后,麾师西进, 四军、九军、三十军主力之一部,向梓潼挺进,从4月初起,进入梓潼县境。进入县境的红军,先占领了百顷坝(许州)、三合坝(自强)、大新场(乱石沟)、仁和场等乡镇及战略要地,进而扩展至黎雅庙、老观庙(观义)和扼据县城周围之制高点,形成对县城的军事包围和封锁。
红军兵分六路进军梓潼时,驻防梓潼的国民党川军二十八军军长,四川“剿匪”第一路军总指挥邓锡侯,惊魂不安,潜逃绵阳,又恐红军占据梓潼后,锋芒指向绵阳,危及成都老巢,殃及自身安危,急派所部第六旅旅长黄鳌率部星夜兼程奔返梓潼布防。黄鳌部以两个团的兵力,部署在梓潼县城及与县城隔江相峙的长卿山,城西周家大院子摆一个营,与长卿山守敌形成钳制火力。城东牟家坝及柳家湾驻一个营,以堵截红军来路。城南石牛铺驻一个营,便于绵阳增援及留下南逃之路,黄鳌指挥部则设梓潼城内,指挥东、南、西三方之敌,并令各部赶修工事,加强战备。
针对川军黄鳌部的布防形势,红军在战略上将对梓潼的占领分为战斗部署和歼敌夺城两个阶段。这两阶段中双方交战从未停止过,比较激烈的战斗有三次,其中规模最大,决定夺城关键作用的,就是长卿山激战。红军从4月3日进入梓潼县境至4月12日,已经过了夺取凤凰山战斗,以及从县城西北至西南角一带,将猪头山、羊头山、丝公山、青龙包、屏峰山和蛮洞山等制高点,全控制在红军手里,并在丝公山半山腰蒲辅周家院内设立团部,在蛮洞山后潘天戽家院内设立师部。从4月12日红军攻占石牛堡后,至此,敌黄鳌部驻县城和长卿山的两团人马,已被红军从东南到西北团团围困。只待聚歼了。黄鳌见势危急,从4月6日起令长卿山守敌向蛮洞山红军发起攻击,以便打通从潘家祠到板桥子进沟通往石牛和绵阳的道路。红军与黄鳌部在蛮洞山的战斗,形成拉锯战,连续了七、八天,直到4月18日红军胜利占领长卿山。
长卿山是县城西南唯一屏障,占领长卿山,县城已处于枪炮射程之内,也即等于占领了县城。进攻长卿山前,红军已作周密部署,从城北的烟墩山敕法台到城东的凤凰山、燕儿山、郑家桥、铜鼓山和城南的塔子梁、大佛寺、龙凤垭等地,集结大量部队,威慑城内之敌不敢妄动。然后组成数十人的突击队,由凤凰山迂回至长卿山南左侧的白虎嘴,攀悬岩而上直插山顶庙内敌军团部,发起突袭。 同时,由丝公山、屏峰山、蛮洞山等阵地的主力,从正面向长卿山发起猛攻。4月18日上午10时许,丝公山、屏峰山等阵地的红军主力,同时由长卿山右侧附近青龙包红军阵地向瓜里山敌军阵地射击进攻。敌军利用明碉暗堡,负隅顽抗。丝公山红军的猛冲与白虎嘴红军突击队里外夹攻,攻下敌军团部,敌军措手不及,四处奔逃,激战约半个小时,红军占领长卿山。瓜里山敌军见势不妙,放火烧毁用篾席搭棚子的各处营房,向蛮洞山溃逃。城内敌军见山上火起,知长卿山定难保住,立即倾巢出动;一窝蜂似冲出南门,由川陕大路向绵阳方向溃逃。我追击红军在石马坝缴获敌军长短枪等二百余支,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无数,残敌从龙凤垭和大佛寺朝板桥子进沟绕道向绵阳方向逃窜。由长卿山败退的大股敌军此时拼命冲上蛮洞山,打开由潘家祠到桥板子的通路,绕道逃向绵阳。红军攻占长卿山后,见山上敌人尸横遍野,枪弹满地,溃退之敌在红军奋力追击下,又遇沿途驻守红军追击,纷纷哀告绕命,再也不敢还击了,只知逃命。
红军于4月18日攻占长卿山后,即在长卿山上构筑战壕,以防敌军反攻。共筑三道防线,沿司马石室—线,主要构筑北南两端;司马石室庙后柏树坪一线,绕过南北山嘴;再就是柏树坪之上,山脊之下一线,从北至南,构筑战壕掩体。三道战壕,共有四五里路之长,至今虽已历七十余年,经风雨剥蚀,但宽约二至五尺,高约一米多的战壕掩体仍历历在目,清晰可鉴,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红色记忆。2006年7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绵阳晚报》记者来此进行采访,并以《红军奇兵血战长卿山》为题进行了报道宣传。
在红军奇兵4月18日血战攻下长卿山的当天,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十二师于当天就顺利地占领了梓潼县城。次日即4月19日,红军以“西路军政治部”的名义, 向全军各部队和各地区印发了战斗捷报。《捷报》上书:“我常胜如钢铁之西路军一部,将死守梓潼城之邓锡侯残部两团紧紧包围,被围得水泄不通,于昨日已将梓潼县城打开,敌死守之两团完全缴械……缴得的机炮长短枪及一切用品,尚在清查统计中……邓猴子差一颗米就丢命。”
红军攻占梓潼城后,梓潼已与剑阁等县一起连片,成为川陕苏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红军领导机关的首长,继续调集部队,扼守紧邻绵阳沿线的石牛铺、卧龙山、黎雅庙等地,以防止绵阳与成都之川军反朴和袭击,为红四方面军胜利地进军江油、北川,继续西进开辟道路。而红军进军梓潼,血战长卿山的战壕,却留存至今,作为历史的见证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