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道教音乐,历史悠久。《魏书》记载:“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宫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成,斋祠跪拜,各成道法。”可见当时已有道教自身的一套科仪。北周《笑道论》说:“……有同俗巫解奏之曲。”说明初期的道教音乐,是继承巴蜀巫师歌舞娱神的传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青城山是张陵的创教传道之地,北魏时,诞生了第一部道教经韵乐章,改以往的直诵为乐诵,以钟、磬、鼓等法器伴奏,道教音乐逐步由“降神娱神”的原始阶段,发展到做法事道场的较为正规的乐队,青城山的“步虚曲”也在这时产生。五代时,青城山道士杜光庭就对道教科仪及其音乐进行过规范整理。青城山道教音乐还传入了宫廷,成都女诗人薛涛在宫廷诗中写道:“代裙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王芝,每到宫观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可见当时道曲已进入宫廷歌会。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和“紫薇八卦舞”,就中吸取了道教音乐而创作的。宋代时,成都府江原县道士吕太素编写了《道门定制》,载有道曲37首,但无歌词,元代成都道士马道逸重订《道门通教必用集》,增补了前书空缺的唱词部分,也成了青城山的主要道门音乐。明末因四川战乱频繁,各地原有正一道走向衰落,道教音乐也处于绝唱的边缘。清康熙初年,武当山全真道士来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宫等地主持庙务,至此,青城山各道观通用全真道科仪音乐;光绪时,成都二仙庵将全真道十方丛林通用的《全真正韵》,编入《重刻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中,该书收道曲56首,并附有打击乐状声谱字,现在青城山各道观科仪音乐主要以此全真正韵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