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峨眉山麓,乐山古称嘉州,是一座历经三千多年的中国古城 ,是全国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1996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第一大佛,座落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之处,被誉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三江环抱着美丽的城市,绿心、绿岛、生态林点缀于江水与秀城之间,使这座迈向现代化的古老而又新兴的城市与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誉,并因此而荣幸地被联合国确定为中国第一个优良人居环境城市合作项目。乐山人杰地灵,曾是李白、苏东坡、黄庭坚等历代文人墨客赋诗作画、寻找灵感的宝地,奇妙的山水孕育了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
市中区下辖10个乡16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 254个行政村、41个居民委员会,其中城市社区居委会30个。幅员面积825平方公里,总人口54.9万,其中非农人口22万。地处乐山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的中心,境内基础设施齐全,水陆交通便捷,商贸流通活跃,居住环境优美,经济发展较快。成乐高速公路,内乐、乐西省级公路在这里交汇,距成都双流西南国际航空港仅100公里,水运南下可直达重庆、武汉、南京、上海,500吨级货轮的乐山大件码头是四川大型设备出川的唯一通道,乐山旅游机场已进入实施阶段,乐宜高速公路已经国家批准立项,邮电通讯已形成以光纤、微波为手段,以数字程控为中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通讯网络,初步建成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网,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网上业务开展广泛应用。区内水、电、气配套,公路网络发达,高等级路面公路联通了所有乡镇所在地。
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市中区很早就成为四川的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依市兴区”的发展战略,市区两级共谋发展,在工作重心上突出工业经济主线,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和旅游经济两翼,努力营造和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配套服务,使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广泛吸引了中外客商在我区投资落户。2004年市中区GDP增长15.1%,居全省第26位。2005年预计,我区国内生产总值可实现61.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达9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0元,全区一、二、三产业比为8.9:46.7:44.4。境内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5户,其中过亿元企业3户,一个以机械电子仪表、医药日化、丝绸纺织、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均有项目在我区安家落户,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大连、温州、重庆、成都等省内外客商也抢占乐山,在农业、工业、房地产业及旅游业上大显身手。美国安森美公司、菲尼克斯公司与乐山无线电厂合资兴建的中国西部第一个6英寸芯片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国家级重点项目1000吨多晶硅正在我区抓紧建设之中。锡成大冢、正安药业、中西制药、三九长药利用高新技术实施GMP改造基本完成;引进华能公司兼并苏稽电缆厂,可实现销售收入上亿元。
市中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四川省粮食、蚕茧、蔬菜、瘦肉型猪和速丰生产林基地。全国26个、四川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农业高科技园已在市中区落户。区委、区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着力抓好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生产基地三大重点,努力做好专业协会、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农业标准化种植三篇文章,突出城郊型农业经济优势,全力推进蔬菜、蚕桑、生猪三大产业化进程,建立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2万亩、蚕桑5万亩、出栏生猪47.2万头,出栏禽兔1094万只,肉类总产量5万吨,禽蛋产量2.2万吨, 全区32万农民年均增收中来自农业产业化的效益已占近三分之一,其中畜牧养殖业已占据农村经济半壁河山,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力量。
旅游业作为市中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支柱,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协调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为乐山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乐山大佛依山而凿,历经无数朝代更迭,阅尽人间沧海,依旧气魄雄伟。乌尤寺、东方佛都、麻浩崖墓让人美不胜收,金鹰山庄、苏稽古桥、牛一现小村等乡村旅游新景点让人耳目一新,幽思怀古平羌三峡等景点使人情趣盎然,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和文人志士。新引进集乌木雕刻艺术收藏、展示、宣传为一体的乌木珍品文化博物苑,该项目不仅具有相当的文化内涵和欣赏档次,将成为我区旅游发展的另一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