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古为帝尧之都,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尧曾建都于此,故有“华夏第一都”之名。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东倚巍巍太岳,西濒滔滔黄河,北与晋中毗邻,南与运城接壤,中部是富饶的临汾盆地。南北最大纵距 170 多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 200 公里,现辖l区、14县和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2市,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占全省 13% 。2006年全市常驻人口412万,其中,城镇人口1 3 2万人,乡村人口280万人。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临汾市是中华民族最早发祥地之一。襄汾“丁村人”遗址和其他一些考古发现,证明远在十多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汾河沿岸的土地上就劳动、生息、繁衍着中华民族最早的原始人群和村落。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原始公社的传说,《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今临汾。尧王访贤、让位于舜的传说就发生在本地。
商朝时,临汾为商版图上的冀州之地,洪洞、曲沃等地出土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等都具有显著的殷商文化特征。西周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即传说中的“桐叶封弟”,唐就是今翼城。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国内有晋水,就把唐改称晋国。春秋时期,临汾属诸侯国晋,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晋国的中心就在现今曲沃、侯马一带,当时的晋国因有名相赵衰、弧偃(两人俱是平阳人)等辅政,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采用不匮”的局面,逐渐强大起来。晋文公北方称霸后,临汾对当时的山西乃至全国局势都有一定影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把全国划分为 36 郡,以后又不断增设到 48 郡。当时山西境内设有 5 郡,临汾属河东郡。西汉取代秦后,划全国为 103 郡国,临汾(今襄汾)、平阳、襄陵、彘(今霍州)、杨(今洪洞)、北屈(今吉县)、蒲子(今隰县)、降(今曲沃)、弧镊(今永和)、骐(今乡宁)均属河东郡司隶部辖。
隋朝建立以后,结束了中国历史上 400 年分裂割据,出现大统一局面。隋朝精简了行政区划,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临汾、翼城、洪洞、汾西、永和、蒲县即是隋代命名而沿用至今的。
唐朝时,临汾市 属河东道。由于唐王朝对山西十分重视,诚如太宗李世民所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当时的临汾市 农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晋州(今临汾市 东半部)粟米常通过漕运接济京师长安。“河渭之间,舟辑相继,会于渭南”。临汾市 的手工业产品如白蜜、蜡竹、龙须席等,均被列为贡品。平阳的炼矾,岳阳(今古县)、翼城、昌宁(今乡宁)和汾西的采矿炼铁均很有名。临汾城内大云寺(今地区展览馆)砖塔内有唐贞观时铸造的铁佛头像,洪洞广胜寺有唐太宗御制赞石刻,曲沃阎村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撰写的灵光寺碑等,均为罕见的艺术珍宝。
五代十国时期,在短短半个世纪中,华北和中原前后经历了 5 个朝代,历史上称为“五代”。由于战乱不已,临汾市 人民死伤、逃亡者很多,户口锐减,经济衰落。公元 960 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北宋初年,临汾市 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晋州(后改名为平阳府)是宋代设铁官的“十二治”之一,铸大钱,以一当十,助关中军费,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商业贸易城市。太宗淳化元年雕刻的浮山县庆唐观重修功德碑、徽宗政和三年铸造的翼城县十方院的钟与宣和四年铸造的曲沃县内社全巷的钟等,均可看出那时本区书法、雕刻和铸造等技艺的水平。
赵宋王朝偏安江南后,中国形成宋与金南北对峙的局面。山西全部被女真族所统治,其时临汾市 属河东南路,由平阳府的 10 个县、隰州的 4 个县、吉州的 2 个县和降州的 3 个县共 19 个县组成。平阳的造纸和印刷业十分发达,平阳麻纸驰名全国,是金朝四大刻书中心之一,金元时把平阳所刻印的书籍叫“平水版”。著名的赵城《大藏经》就是由民间集资雕刻印刷。平阳姬姓雕版作坊所刻的《四美人图》、《关羽图像》绘画精美,形象逼真,开创了人物版画的先声,是中国版画的一大转折。金朝还在平阳设置绫锦院(全国共五处),派官员管理公私营手工丝织业作坊以及征购布匹、绸绢等事,平阳卷子布、隰州绿矾、龙门椒、紫团参、甘草、苍术等颇负盛名。
元朝时,临汾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晋宁路。洪洞广胜寺明应五殿的元代戏剧壁画就是这一时期所修建。明清时重设平阳府,统领 35 个州县,相当于今临汾和运城两地区。明洪武和永乐年间,为恢复中原经济,推行大规模的“移民垦荒”政策,官府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从平阳、太原、汾州等地选“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以实北平”。据说每次移民搬迁前,都在洪洞大槐树下集散,移民临行前频频折槐为记,恋别故土,所以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传着“若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史话。明清时代,临汾的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十分活跃。“山西平阳府富国、丰国二治(均在吉州)岁输铁各二十二万一千斤有奇。”“平阳、泽、潞豪富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15 世纪时,全国出现了 33 处大工商业都市,平阳就是其中之一。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于 1912 年对行政区划进行了改革和整顿, 1914 年又增设道的建制。临汾、洪洞、赵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泽、浮山、翼城、乡宁、吉县、霍县、汾西、隰县、蒲县、大宁、永和等县属河东道管辖,废道后由省直属。
1946 年,临汾各县陆续解放, 1948 年 5 月 17 日临汾攻坚战胜利结束,临汾全境解放。 1949 年 2 月成立了晋南区,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同年 9 月 1 日改属山西省。 1950 年 1 月成立临汾专区, 1950 年 5 月石楼县划归临汾市。1954 年同运城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专署驻临汾),同年,洪洞县、赵城县合并为洪赵县。 1956 年设侯马市。1957 年撤侯马市归曲沃县。 1958 年撤曲沃县设侯马市。1959 年改洪赵县为洪洞县。 1962 年撤侯马市归曲沃县。1970 年专区改地区,晋南专区又按原建制划分为临汾、运城两地区,同时恢复侯马市,设立临汾市(县级市),并由安泽县、浮山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立古县。 1971 年石楼县划归吕梁地区。1983 年撤消临汾县,将其管辖区域并入临汾市(县级市)。 1989 年撤消霍县,设立霍州市(县级市)。1998 年末,全区有临汾市(县级市)、侯马市、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和汾西县2市1 区14 县。
2001年,临汾撤地设市,原县级临汾市更名尧都区。临汾市辖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吉县、蒲县、浮山县、乡宁县、大宁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和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侯马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侯马市、霍州市, 有20个街道办事处, 75个镇, 76 个乡, 2956个村民委员会。
自然资源
临汾市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天然宝地。气候为半干旱、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是华北地区光能资源高值区。农业以粮棉和多种经济作物为主,土地产出率较高,素有“膏腴之地”和“棉麦之乡”称誉,是山西省棉麦生产基地之一。盛产小麦、棉花、玉米、谷子、烟叶、西瓜以及红枣、核桃、苹果、梨等干鲜果,近年来获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达47个。全市野生资源也极为丰富,是山西省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发展林牧业和天然饮品前景广阔。
临汾市矿产丰富,能源工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38余种,煤、铁、石膏、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花岗石、大理石、油页岩、耐火粘土等在山西及全国均占重要地位。首屈一指的煤炭资源,储藏面积1.5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以上,总储量960亿吨,主要煤种有主焦煤、气肥煤、贫煤、瘦煤、无烟煤等,且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为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铁矿是临汾市第二大矿产资源,总储量4.2亿吨,占全省富矿总储量的70%以上。原煤产量占全省8%,洗精煤产量占全省12%,机焦产量占全省36%,生铁产量占全省43%,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
临汾市交通便利,通信快捷。同蒲铁路贯穿南北,侯西、侯月铁路横穿东西,大运高速路、国道108线、209线、309线、霍(州)侯(马)一级公路以及即将建成的晋(城)韩(城)高速公路纵贯全市,2005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9409公里。邮电通讯迅速发展,2005年全市电话交换机容量115.12万门,移动电话用户110万户。
临汾市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95处,其中国家级28处,省级67处。位于吉县的全国四十佳旅游风景区之一的黄河壶口瀑布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我国第二大瀑布,滔滔黄河在此处敛水成束,惊涛拍岸,浪花飞腾,气吞日月,蔚为壮观。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50元曾以壶口瀑布为背影图案。洪洞古大槐树处是中原人民寻根祭祖、凭吊先人之圣地,素有“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之说;古柏参天、祠宇构筑精美的尧庙、尧陵是纪念中华民族第一代贤王英灵的胜地;广胜寺飞虹宝塔为国内外罕见最大最完整的七彩琉璃塔; “苏三监狱”为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囚牢。临汾还有全国少见的隰县小西天悬塑珍品;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东岳庙地狱;有雄伟险峻被庄子称为“神人居焉”的姑射仙洞;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丁村文化遗址、侯马晋国遗址;有独具特色的魏村元代戏台、霍州明代署衙及风景优美的人祖山、五鹿山、云邱山、七里峪、陶唐峪、悬泉山、舜王坪等自然景观。壶口瀑布游览区、大槐树公园被评为国家4A旅游景区。
临汾市地灵人杰,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战国后期的儒家宗师荀子,赵国名相蔺相如,西汉卫皇后,大臣霍光、太中大夫张敞、抗击匈奴屡建奇功的名将卫青、霍去病,汉末著名政治家贾逵,西晋大臣贾充,东晋著名旅行家、翻译家法显,唐朝大臣郑注,北宋学者孙复,南宋抗金义军首领梁兴,元代医学家许国祯、元曲大家郑光祖、石召宝、戏曲作家李行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代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子岳、斯琴高娃都出生于临汾。临汾同时又是富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这里曾留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邓小平、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的足迹,著名革命纪念建筑有红军东征纪念馆、朱德总司令办公旧址、官雀战役纪念地、临汾烈士陵园、临汾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碑等。
临汾市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全国闻名。剪纸、草编、戏曲、鼓乐等独具魅力,源远流长;威风锣鼓威震寰宇,驰名海外,曾被邀请参加了首届全国农运会开幕式、建国四十周年大庆文艺节目表演、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被誉为“中华第一鼓”;蒲剧许多脍炙人口的剧目已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受到热烈欢迎。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91.6亿元,增长13.8%,人均1.4万元;财政总收入跨越百亿,达到102.2亿元,增长23.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9.9亿元,增长3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3.1亿元,增长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1亿元,增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4亿元,增长16.9%;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2.96亿美元,增长43.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2.1%,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0.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49.98%,城镇登记失业率4%,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率均高于省定目标。
——产业科技素质明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出现可喜势头,26家企业成立了研发中心,21种产品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研究与开发经费增长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6%。
——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污染整治和节能降耗迈出实质性一步,万元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4.9%,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3%和3.2%,市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23.4%,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呈下降趋势,平均水耗下降18.7%。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3元,增长12.7%;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16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598元,增长8.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8.6亿元,增长18.2%。
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16%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临汾市区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20天以上。
“十一五”时期,临汾将围绕“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总目标,高扬“树正气,鼓实劲,求发展”的主旋律,,努力建设经济强盛、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新临汾。
临汾是一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是一块蓄势待发的土地,更是一块蕴含无限希望的土地,尧帝耕耘过的热土期待您的参与与支持,期望与您一道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