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岳山和太行山之间。总面积1314平方公里,辖4镇17乡, 人口16.35万。县政府驻城关镇。春秋时属晋国,宋、金、元为沁州治所,明废县入州称沁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始称沁县。境内地形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海拔一般在千米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边缘山峦起伏,海拔大都在1500米上下,其间棋盘山海拔1745米,为县境最高峰。东部地势平坦,中部丘陵区内间有小型盆地。县城居县境中部,是晋东南通往晋中的北部咽喉要地,古有“上党之北门锁钥”之称。境内河流以西漳河为主,其支流有白玉河、迎春河、景春河、徐阳河等。
境内气候寒冷,冬长夏短,气温变化大。年均气温 9℃左右,一月零下 7℃,七月23℃。霜冻期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55天。年降雨量580毫米。全县现有耕地 39.15 万亩,主要农作物以谷子、小麦、玉米、豆类、高粱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烟草、麻皮、棉花等。此外,林业、渔业也很发达,现有林地40多万亩,鱼产量每年15万公斤以上。工业生产有机械、汽修、电器、化肥、造纸、食品、棉织、皮革、五金、印刷、农机修造等。 沁县交通较为方便,太原至洛阳干线公路纵贯南北,沁县至沁源、沁县至武乡干线公路横穿东西,太焦铁路从县境通过,是勾通晋东南与晋中的交通要道。县级公路和乡镇级公路遍布全境,沟通境内城乡,交通很方便。历史上有“北控晋阳、南襟潞泽”而为军事要冲。
沁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有从北纬经隋、唐、宋到明代建筑宏伟的寺庙80余所。1959年在县城北30公里南涅水乡出土的南涅水石刻造像,系北魏永平三年至北宋天圣九年历代积累的民间石雕艺术作品,造型精美,国内少见。此外有晋代名士陶渊明自撰自写的“拟古杂诗十二首”手迹石刻及清康熙皇帝御书赠大学士郡人吴典的“千字文”石刻。沁县特产有东部所产“沁州黄”小米腊黄晶亮,颗粒饱满圆润,香甜味美,是粟中之珍品,盛誉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