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钻营型
此类企业,投资动机不纯,经营行为不端。他们之所有从发达地区转移到西部投资,主要看中的是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如低廉的土地价格、税收优惠政策、综合用地配套、园区的各种承诺等。他们抓住了西部地区各级政府急于发展地方经济而盲目招商引资的软肋,以太公钓鱼的姿态,等待虔诚的敲门者,然后以施恩者的姿态高调进入园区,让园区在合同上满足其各种预设的投资条件。此类客商目的是: 或将土地作为上市的资本;或囤积居奇等待土地增值后变相转让牟取可观的土地价差。一旦优惠政策享受完毕,他们便会改弦易辙,重新特色更加优惠的投资区域。
外强中干型
此类投资者,如半空中吹喇叭,名声在外。集“上市公司、XX强、高科技企业”光环于一身,表面看是八方争抢的香饽饽,待你精诚所致,费尽周折,数顾“茅庐”将其招入园区,才发现这只是一个泡沫似的传说;曾经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心目中的强势企业,只不过是一个经历了“第一年盈利,第二年平过, 第三年亏损,第四年PT”的庞大躯壳罢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缺乏提升空间的夕阳巨头,早已过了黄金鼎盛期,其扩张的真实目的只有一个,为财务年报造势而已。
狡兔三窟型
此类投资者善于捕捉投资热点区域,计算最合理的投资成本,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他们信息灵敏,思维敏捷,精确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投资时机,在A地签约、B地投资、C地产出,一个绣球抛向四方,让你摸不透他到底是独此一家投资, 还是到处投资。因为其龙头垄断地位或傲视业界的骄人业绩,明知其投资行为“不专一”,也违心冒险与其签约。
弄虚作假型
此类投资企业,经营效益显著,成长型良好, 投资强度极大,初审其提供的资料完全符合园区产业定位和入驻条件。然而,他们在强调其最光彩、最有吸引力一面的同时, 也许有意或无意隐瞒了污染环境这一潜在细节。合同签了,再责令退出,违约责任会让园区得不偿失。
狐假虎威型
此类投资企业大多不符合园区的产业定位,为了能够进入园区,他们往往通过“曲线入园”的方式游说权威人士、高层领导向园区施加影响或压力。与领导的正常合影、领导参观企业留下的题辞,公开场合不经意的肯定…都会成为其敲开园区大门的法宝。在取舍上,因为种种顾忌,园区只能退其次而求之,对这类企业网开一面。
南辕北辙型
此类投资企业,自视赐福园区的“上帝”,在骨子里将园区视为“一切皆为我行”的“保姆”。进入园区后,他们因资金周转困难或产品招商不畅等因素,建设速度缓慢,规划设计不按园区要求执行,甚至违背合同相关约定拖欠土地款、出租厂房、转包企业。在园区为其协助代办相关手续过程中, 企业不积极配合、不提供资料,个别企业还到处告状,四处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 指责园区办事拖拉,效率低下,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
名不副实型
少数入驻园区的企业,签约时,其体量和投资强度都能够达到园区的标准。然而,当企业达产后,真正能够达到约定指标的少之又少。每到年终, 园区统计入驻达产企业税收时,企业自报的缴纳税收与当地税务部门查证的税收相差甚远,既影响了园区的发展水平和效益, 又给当地财政税收带来影响。园区在当地的支柱产业形象大打折扣。
贪大求洋型
众多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 普遍存在贪大求洋的心理。“招大商、引强商、选优商”本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企业体量、知名度等同质化要素而忽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领先实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现代产业内涵,应值得园区经营管理者三思。
道理很简单:占地面积大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未必就比占地面积小的高科技企业产出比率高。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新兴产业突飞猛进的态势,园区在实施招商引资战略过程中应注重内涵、提升品位、科学招商、理性招商。因为,以一个领袖企业的集聚效应带动产业链毕竟比整个产业链去吸引N个企业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