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1月5日电 (记者 朱晓颖)连日来的寒冷让南方人感到无所适从,江苏无锡建筑研究院设备总工程师沈和荣的一句“南方人习惯湿冷不宜集中供暖”引发热议,“为何多年来无集中供暖设备”再度成为南方人的讨论热点。
上世纪50年代,因能源奇缺,中国国内划北方为集中供暖区,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地区大致的“供暖分界线”。
60多年过去了,“供暖区是否该南移”的话题不止一次被争论,近年来中国全国“两会”期间收到提案不少,但未获政策层面认可。
“说到底,这是地域决定的”。南京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能源学院教授熊源泉分析说,南方省份和北方省份相比,冬季气温相对高,时间短,仅有一两个月,供暖设备使用率低,大规模建设集中供暖设备经济代价大、效益低、对环境影响大,并不划算。
2012年,中国建筑用能总量超7亿吨标准煤,有专家认为10亿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到2020年,中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在10亿平米至20亿平米,节能压力较大。
“以江苏为例,江苏大电厂、百万千瓦机组也就那几个,如果要实现整体集中供暖,就必须自建热电厂,就必须要烧煤,对环境造成污染不说,处理尾气也是相当麻烦,除非是和工业区、大电厂相附和,‘借力’使用冷凝抽取蒸汽,倒是能解决片区性、短暂、临时的集中供暖需要。”熊源泉说。
有条件、因地制宜地采暖,成为不少南方城市的先行选择。目前,武汉、南京、杭州等长江沿线城市实现了部分小区的集中供暖。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调研员韦伯军表示,近些年,江苏新建的一些高档小区用地源热泵(土壤、地表水、污水处理厂热量)实现集中供暖。
让房屋更“智能”、更科学使用能源,也是解决之道之一。今年起,江苏实施居住建筑节能65%强制性标准,到2015年,新建公共建筑执行建筑节能65%标准的比例达50%以上。这在中国尚属前列。
“供暖只是最终目的,实现可以靠多种途径,不一定非要大规模建集中供暖设备,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能源,比如空气热、地热、天然气等,政策上也应该多引导、多支持。”熊源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