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位于上海中心区北部。东与虹口、宝山区为邻,西与普陀、宝山区毗连,南隔苏州河与黄浦、静安两区相望,北与宝山区接壤。全境南北长约10公里,总面积29.18平方公里。河道10条段(不含苏州河),长24.4公里,湖泊1个,水面积56万平方米。闸北区是上海陆上北大门,南北高架连接虹桥国际机场、浦东新区和市中心,境内有铁路上海站、铁路北郊站(特等货运站),铁路客、货运输占全市运输业的45.40%和5.9%。轨道交通一号线有上海火车站站、汉中路站,年底,北延伸段开通,有中山北路站、延长路站、上海马戏城站、汉水路站、彭浦新村站、共康路站6个站点。轨道交通三号线有上海火车站站、宝山路站。有10余家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设有9个站点,通往苏、浙、赣、皖、闽、鲁、豫、湘、鄂、粤、京等11个省、直辖市方向班线998条。有专、兼营长途货运公司75家,另有个体运输业户262家,占全市长途汽车客、货运输业的50%以上。市内公共交通有始发线和过境线187条,占全市公交线路33.27%。境内有宋教仁墓、吴昌硕故居、上海总工会旧址、四•一二惨案群众流血牺牲地、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等遗址、纪念地。
境域原为吴淞江流域(今苏州河)处的沼泽地,1863年始,境地东南隅被划为美租界,后并为公共租界,自此城市化进程开始。1900年,地方绅商为抵制租界扩张,自辟华界商埠,设闸北工程总局。1911年,设闸北自治公所。1912年,建闸北市,设闸北市政厅。1928年,始建行政区,称闸北区,属上海特别市(后改名上海市)。上海沦陷期间,日伪改闸北区为沪北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为第十四、十五行政区。1947年两区分别改称闸北区和北站区。1956年,两区合并称闸北区。1958年11月,撤销北郊区,中山北路至场中路地区划人区境。1962年,虹口区罗浮路至宝山路之间地区划人区境。1982年,宝山县场中路至汾西路之间地区划人区境。1984年,从宝山县划入部分地区,区境北界扩至北长浜。1992年9月,宝山区彭浦乡塘南村、龙潭村划人区境。1997年9月,从宝山区划入部分地区,区境北界扩至共和新路以西,共康路南侧高压走廊线、共康路。1999年5月,恒丰路立交桥西沿部分地区划入普陀区,遂成现状。年末,区辖天目西路、北站、宝山路、芷江西路、共和新路、大宁路、彭浦新村、临汾路8个街道和彭浦镇。有居民委员会204个。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707323人,全年出生人口3204人,人口出生率4.53‰.。全年死亡人口5716人,人口死亡率8.08‰。全年净增人口230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55‰。外来人口110645人,出生人口1038人,出生率9.70‰。全区有36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35个、6553人,其中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数60%以上。
2004年,区全年实现增加值5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完成区级财政收入22.90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合同引进外资2.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7%。引进内资4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实现出口总额2.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09%。完成工业总产值5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实现第三产业收入261.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2004年,区政府19项(30单项)重点工程项目总体进展顺利。轨道交通一号线北延伸闸北段、轨道交通八号线闸北段建设工程、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建设等12项工程达到计划进度。以维护被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旧区改造克服困难,加大推进力度,全年动迁居民6245户,拆除旧房33.3万平方米,整治中小道路40条,实施“平改坡”居民住宅楼162幢,整修旧房屋114万平方米,市容、市貌有较明显改善。全区建各类绿地21.28万平方米,完成苏州河沿岸汉中路段绿带建设,新种行道树320棵,新辟绿地1块。改建不夜城农贸、龙群农贸、彭盛副食品、天星、宁盛菜市场,新建保德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