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网,招商投资网,招商网,招商投资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总站,
济南开发区招商引资网
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1)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8〕1号)精神,按照《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要求,加快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推动济南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省会城市龙头、领跑、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安排,是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重大责任。必须牢牢树立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知大势、明方向、抓机遇、勇作为,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大力度,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一)发展基础。近年来,济南市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在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扩大开放中奋力拼搏、砥砺前行,“打造四个中心”焕发经济发展新活力,“建设现代泉城”塑造品质城市新气质,初步形成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良好态势。

1.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规模总量和质量效益实现“双提升”。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02亿元,同比增长8%,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64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居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77.2亿元,增长10.5%,居全省第2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4%,居全省第1位;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0%,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7.5个百分点。金融支撑力持续增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76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万亿元,均居全省第1位。物流影响力持续增强,社会物流总额实现2.18万亿元,国家5A级物流企业总数达到11家,居全省第1位。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奠定良好基础。

2.传统动能改造拓展新空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4.4∶35.7∶59.9,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左右,已形成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增幅在全省位次创10年来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利润381亿元,增长1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7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5.2%,居全省第1位,高于全省10.2个百分点。传统产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互联网+”“企业上云”等行动计划,交通装备、机械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两化融合发展平均指数持续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6%,上云企业突破3000家。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扎实推进,四年来完成57家企业搬迁改造和关停腾退,济钢钢铁生产线实现全线停产,化解钢铁产能650万吨,释放济钢原址及扩展区17万亩产业升级空间,为优化城市布局形态、培育先进产能腾出广阔空间。

3.“四新”经济涌现形成新优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亮点纷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量子通信等新技术蓬勃发展,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宏济堂“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世界首个商用量子通信专网正式运行,国内首台氢燃料电池重卡成功下线,微软全球首家金融科技孵化器、全国首个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十大千亿级产业迅速成长,规模效应和关联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180亿元,增长36%,韩都衣舍、世纪开元等成为行业领跑企业,智汇蓝海互联网品牌孵化模式在全国推广。“四新”经济的不断涌现为培育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

4.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落实关键性举措,着力破解发展难题,重点领域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打造“十最”政务环境,工商登记实现“三十一证合一”,信用体系建设应用步伐不断加快。实施大交通、大建设、大水务、大外事、大绿化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和城乡分治格局。深入实施投融资改革,引导设立新旧动能转换等基金,整合组建六大投融资集团,国有资本资产运营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制定出台“人才新政30条”等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国际产能合作“3+1”促进机制等创新举措在全国推广。加快建设长江以北唯一一家国家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山东首个国家侨梦苑落户济南,海外孵化器和研发机构达到20多家。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济莱协作区建设、区域经济交流协作等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为激发发展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释放巨大潜力。

5.创新资源集聚催生新动力。科技创新资源更加雄厚,拥有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等国家级平台载体和重大基础科研设施,入选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不断引入国内外高端科研院所,中德技术研究及产业转化中心、中关村领创空间等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户,前瞻性布局建设量子技术研究院。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加速集聚,“十三五”以来引进院士、高层次专家140余人,院士(专家)工作站总数达到61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7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6件,居全省首位。创新资源的快速集聚,为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动力。

6.城市开发建设迎来新格局。“东拓”“西进”成效显著,“南控”取得重大进展,“携河北跨”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市空间正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高水平编制空间规划,跨黄河桥隧建设全面展开,“引爆区”建设拉开序幕,一批高端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中央商务区、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临空经济区、新东站等重点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形成。交通设施建设加速,“米字型”高铁枢纽初步成型,“高快一体”城市路网不断完善,即将步入“地铁时代”。持续推进治霾、治水、治山、增绿、保泉工作,成功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市”创建经验在全国率先推广,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可观可感的显著成绩。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形态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为集聚高端要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新旧动能转换愿望高涨,但转换动力、能力、潜力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城市首位度偏低,经济总量仅为全省第3位,在26个省会城市中位于第10位。市场主体数量偏少,截至2017年年底仅有65.9万户,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短板问题长期存在,民营经济比重仅37.3%,县域经济比重仅43.2%,工业经济比重仅27.8%,进出口总额占生产总值比重不足10%,实际利用外资在同类城市中排名靠后。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尚未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强劲支撑,传统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转型升级伴随调整阵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面临双重压力。治霾治堵工作任重道远,和群众期待还有很大差距。城市空间布局及行政区划不合理,制约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配置,不利于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生态环境保护。必须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夯实责任,直面挑战,奋力开创新旧动能转换新局面。

(二)机遇挑战。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延续复苏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国内先发地区百尺竿头、力度不减,后发地区不甘落后、强势奋进。必须找准切入点、聚焦突破口,勇立潮头、敢拼敢赢,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开创新旧动能转换新局面。

1.发展机遇。当前,全球正在经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为先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科技创新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向纵深推进,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向内陆地区加速转移。国内迎来新一轮消费升级提速,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场景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投资、新供给。“一带一路”建设以及高铁、航空时代的到来,为内陆城市发挥区位和枢纽优势,加快集聚要素资源、全面推动开放创新、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济南市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主引擎,肩负高标准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历史重任,应该积极发挥区位条件、科教资源、医疗资源、金融支撑等优势条件,抢抓新一轮技术变革、产业转移、消费升级趋势,充分利用好先行先试的改革权、试验权、先行权,有效放大区域战略红利和政策叠加效应,加快实现从赶超型城市向引领型城市的转变。

2.面临挑战。当前,世界经济社会环境极为复杂,全球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增加了国际经贸合作变数,加大了新旧动能转换引进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国内经济调整转型仍然面临较大困难,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增大,企业利润空间收窄,转型投入难度加大。国内一线城市辐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对优质要素资源形成了强大“虹吸效应”;国内部分省会城市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区划调整拓展了发展空间,提升了城市首位度,进入了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快车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总抓手,正视挑战、锚定目标、精准发力,努力破解瓶颈性障碍,消除制约性因素,前瞻性开展战略布局,抢占发展先机,重塑发展优势,确保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总体要求济南市肩负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主引擎的历史使命,必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奋力谱写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壮丽篇章。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

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省委、省政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部署,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强化省会担当,发挥省会功能,把握先行定位,全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着力点,以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以空间布局优化释放结构红利,以改革创新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加快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努力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构建京沪之间创新创业新高地、总部经济新高地,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主动对标国内外一流城市,建成“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二)发展定位。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明确的新旧动能转换主攻方向,把握好将济南市打造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的目标定位,集中力量,率先突破。1.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者。实施北跨东延携河发展,在黄河沿岸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着力在创新、智慧、绿色、改革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领先领跑,在全省乃至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打头阵、抢先机、挑大梁。2.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积极发展“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模式,主动“弯道超车、变道换向”,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率先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3.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加强制度创新为主要抓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制度供给、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构筑新旧动能转换内生动力机制,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南经验”。4.创新驱动发展的领航区。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探索,创优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以创新和人才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5.区域开放合作的新高地。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模式,提高全球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打造国家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城市。

(三)发展目标。遵循城市和产业发展规律,综合国情省情市情,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目标要求,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在省内率先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第一阶段:以强力推进“五个一批”见成效。至2020年,战略布局一批聚焦重点技术领域的重大科研资源,规划建设一批承载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型产业园区,落地发展一批顺应产业发展大势的重大产业项目,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相关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新旧动能转换步入内生动力强劲、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快车道”。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产业导入、城市建设等全面展开,取得初步成效。第二阶段:以成功构建“七个体系”求突破。至2022年,在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等方面率先突破,促进新动能加快成长、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全面形成,新旧动能转换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三桥一隧”和“引爆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黄河示范段建设成型,新兴产业取得明显突破,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先行区雏形初步显现。第三阶段:以营造一流“转换生态”成优势。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营造出能力强、动力足、潜力大的新旧动能转换良好生态,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率先完成本轮新旧动能转换,城市竞争力跃升至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先行区对外骨干路网基本建成,黄河沿岸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取得明显进展,新兴产业发展塑成优势并在全国形成示范。到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具有杰出影响力的国际经济文化名城。先行区主要功能组团基本形成,初步建成绿色低碳、智慧宜居、创新驱动、文化传承、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化城区。表1新旧动能转换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单位2017年2022年质量效益1.新经济占比%21.8352.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5.621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4184.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8.7635.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指数—79.7866.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企业数量个812创新发展7.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2.438.科技进步贡献率%6367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1074270010.万人拥有研发人员人11613311.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件1308001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5.640类别指标单位2017年2022年创新发展13.人均信息消费元2200480014.年度新增企业数万家5.67对外开放15.外贸进出口亿元70811401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12.32017.实际利用外资亿元126200环保民生1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完成省下达任务完成省下达任务19.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13.7达标注:带号为2016年数据。

三、产业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围绕全省“十强”产业及济南市十大千亿级产业,聚焦新技术、紧随新消费、支持大融合、催生新模式,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和主动权,着力营造新技术、新产业加速崛起,新业态新模式竞相迸发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推动传统产业浴火重生、凤凰涅?,促进新兴产业扩容倍增、加速崛起。

专栏1

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突破、变道换向、引领示范”原则,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突出发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医疗康养、文化旅游、科技服务十大产业,加快构建上中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打造成为济南实现率先发展的领跑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产业、推进自主创新的示范产业,夯实“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产业基础。到2020年,十大产业全部具备千亿级产业发展能力,其中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达到五千亿级,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达到两千亿级。

(一)聚焦前沿技术,引领产业变革。以智慧产业化为导向,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大势,结合济南市信息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超前谋划布局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沿技术,以相关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变革,为新动能培育和旧动能改造提供强大支撑。1.塑造大数据产业优势。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数创公社建设,构建形成大数据自组织系统和自动力机制,重点突破大数据装备关键技术,重塑大数据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争创全国一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1)打造大数据产业平台。抓好济南高新区首批山东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济南高新区中心区大数据产业基地,集聚大数据技术研发机构、应用主体、众创空间和大企业总部,加快形成聚合发展效应,争创国家级大数据集聚区。依托大数据企业和平台资源,着力突破服务器新型架构和绿色节能技术、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技术等大数据关键技术。加快山东省智能制造云公共服务中心、浪潮云服务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园、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依托ARM(中国)在济南高新区布局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中心的重大机遇,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知名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加快布局芯片项目,构建集成电路产业链。

(2)支持大数据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构建高端容错计算机、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云服务终端以及数据存储管理、数据处理软件等大数据产品体系,形成面向各行业的成熟大数据解决方案。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需求,发展数据采集、清洗、分析、交易、安全防护等技术服务。推进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模式融合,促进海量数据、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和智能数据分析等云计算服务发展。创新数据增值服务模式,大力培育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业态。集聚发展一批大数据的基础支撑、数据服务和融合应用企业,支持大数据企业自主品牌建设。

(3)扩大大数据市场应用空间。加强工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培育数据驱动的工业发展新模式。积极推动医疗健康、电信、能源、商贸、农业、食品、文化创意、公共安全等行业领域大数据应用,探索金融大数据、电子商务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加快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强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探索“无形中心统筹有形平台”模式,盘活政府数据资源,促进公共数据开放,推动基于大数据的重点行业运行分析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建立大数据开源社区,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2.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高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结合济南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领域技术优势,加速构筑先发优势,加快高端引领发展,壮大智能产业、培育智能经济,引领全省人工智能取得新突破,提升在全国产业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1)推动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组建济南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建设东西两大智能服务平台,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加快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高档数控机床研发,推动成套化、成线化、系统化和光机电一体化发展,建设国内一流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发展智能化、模块化、柔性化工业机器人技术及产品,推动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系统集成、产业服务协同发展。加快研制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汽车、轨交车辆、智能盾构等,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高端数控机床基地、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在线分析仪表、功能检测设备、高档智能传感器等高档仪器仪表

(2)攻关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争取变革性、颠覆性突破,打造智能技术创新高地。建设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吸引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中心集聚,积极引进全球人工智能领军型企业。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融合,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科学基础的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研发,加强类脑研究等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交互等应用技术研发,聚焦突破数据、算法、计算能力以及智能芯片等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

(3)构建完善智能化产业生态。积极引进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培育中小微创新企业,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聚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构建数据技术、智能算法、高性能计算等技术链,形成与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能教育、精准医疗等产业链融为一体的智能化产业发展生态。扩大人工智能应用范围,创新应用模式、延伸服务领域。加速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山大路人工智能产业园,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集聚平台。依托中国重汽小镇,加强无人驾驶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产业孵化。3.巩固量子科技先发优势。发挥量子通讯加密技术先发优势,以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为重点,加快量子科技前沿技术研发储备,大力推进科研成果的工程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培育世界级量子科技产业集群。

(1)开展战略前沿技术攻关。组建量子技术联合实验室,前瞻布局量子存储、量子计算、量子探测等前沿技术领域,实现从物理层设计、制造到算法运行等领域自主研发。加强量子调控和量子信息战略性研究,研究拓扑超导等新型关联体系的量子态及多场调控,推进量子功能材料和器件的研究。稳步开展量子计算机研究、超前展开抗量子密码研究,保障量子计算研究的前瞻性。积极与国内顶级科技企业深度合作,集聚更多量子科学领域研发机构,研制量子科学仪器、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机和实用化量子模拟机,推动量子测量、量子计算等产业突破发展。

(2)强化量子通讯技术发展。依托量子通信科技园,建设国家级量子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开展量子通信安全、核心关键器件等领域科技攻关。积极研发城域、城际、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构建山东省量子通信骨干网,培育壮大量子通信产业。建设面向全国开放的量子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测试新协议、新器件和新系统,促进量子通信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工程应用跨越。

(3)构建量子技术应用场景和标准。大力推动量子技术在国防、金融、政务、商业以及设备生产、运营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量子通信网络运营、量子技术标准和安全测评、关键器件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具有泉城特色的量子技术产业链条,建设国际领先的量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充分发挥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职能作用(注:已落户),积极参与制定《量子通信术语》《兼容量子密钥互联网安全协议》等国家标准。4.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立足济南优势产业领域,战略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前沿科技,建设在全国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新能源新材料科技研发基地。

(1)建设全国氢能源科技产业高地。加快先行区“中国氢谷”规划建设,布局氢能源研发利用的重大创新载体,开展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依托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速济南高新区山东氢能动力汽车创新中心建设,开展燃料电池大规模应用及产业化试点。积极推动氢气生产与供应、电池膜材料、电池技术和电解质、催化剂开发等氢能源产业链发展。研究制定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发展扶持政策。

(2)布局可再生能源核心技术。依托全球能源互联网(山东)协同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推进能源互联网应用。鼓励开展太阳能集热器、硅片、高效储能电池片等光伏光热技术及产品研发生产活动,积极发展太阳能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鼓励开展智能微网应用、智能电网检测及管理、能源大数据挖掘等智慧能源技术研究,推动能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鼓励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发展风力发电塔架、风机变频、输变电机组等相关组件产品。

(3)支持先进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建立健全以材料创新助推产业创新的政策扶持机制,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设计、工艺、制造、服务等环节协同创新,加快形成新材料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联动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晶体和纳米级铌酸锂单晶薄膜材料等光电子材料,完善器件制造与终端应用环节,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碳化硅半导体产业和光电子产业基地。加大生物基碳源石墨烯等战略前沿材料的研发力度,推动实现工程化和商业化应用,发展形成石墨烯产业链条,打造石墨烯研发生产基地。依托山大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邦胶体材料等,加快发展电池材料、膜材料、胶体材料、特种功能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轻质硬合金材料等产业。

(4)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做大。依托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进一步聚合产业力量,集聚完善产业链。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开展新能源专用车及公交客车等整车制造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各类新能源汽车。培育和支持纯电动客车和油电混合动力客车、封闭式物流配送车等专用车辆开发,支持现有企业做大新能源特种车辆研发生产。加大充(换)电站、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应用。5.推进生物产业创新发展。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库山东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为依托,加快完善生物科技创新体系,支持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技术服务等产业发展。

(1)战略布局前沿生物科技。借助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库山东创新中心落户济南重大机遇,依托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山东基因小镇项目,利用基因库生物信息数据资源,战略布局新一代生物检测技术、新一代基因操作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等前沿生物科技。深入推进济南生命科学城建设,加快生物医学、基因检测、诊断试剂、干细胞等生物科技发展。支持齐鲁制药、力诺药业等企业,开展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小分子靶向药物、微生物合成技术、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中药源性分子鉴定技术等生物科技研发。

(2)构建生物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创业服务中心产学研融合创新载体功能,着力构建功能完善、优势突出的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区域性生物医药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重点依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打造生命科学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发挥济南(齐鲁细胞治疗)区域细胞制备、检测、存储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创新细胞+基因双引驱动发展模式。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检测机构、各类公共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分支机构。

(3)大力发展高端生物产业。建设生物医药千亿产业聚集区。聚焦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用药等创新药和高端药领域,推动重组蛋白与多肽类疫苗、诊断试剂、干细胞药物等领域药物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落地。重点发展质子治疗设备、高端医疗诊断设备、人工器官及植入式医疗器械,着力突破流式细胞仪、激光治疗、增材制造(3D打印)、可降解生物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及产品。加快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引导仿制药研发生产,提高公众用药可及性。深入挖掘民间中医药技术,树立“扁鹊故里、健康济南”品牌,加快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推动基因技术在种子、农药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业。深挖健康管理和养颜调理市场需求,重点支持玫瑰产业、阿胶产业等向膳食补充剂、传统滋补类保健品延伸。

专栏2

五大领域重大平台与重点项目大数据。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济南高新区山东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数创公社、山东智能制造云公共服务中心、浪潮云服务基地、大数据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浪潮天元大数据交易平台、浪潮面向智能制造的大数据创新服务平台、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山大地纬研发基地。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整车生产基地及动车高级维修基地、锻铸机械所国际标准及智能化研发中心、国药手术机器人项目、山大路人工智能产业园、山东德迈国际信息产业园、哈工大机器人项目、MC发动机智能制造生产线建设项目、中国重汽汽车曲轴箱智能制造项目、山东太古新厂区项目、齐鲁航空城项目、智能交通产业园、济南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产业园、济南融通智能科技产业园、“纸男孩”设计智造小镇、济南创新谷虚拟现实产业基地、中国航天科技园(济南)和飞机维修检测产业基地。量子科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济南量子谷。新能源新材料。济南核电材料及核压力容器基地、济南碳化硅半导体产业和光电子产业基地、中英济南石墨烯产业园、圣泉石墨烯改性超级电容及动力电池生产项目、9万吨生物质纤维非织造新材料智能制造项目、国家级增量配电网示范项目、省级基于土壤源热泵标准化示范项目、山东氢能动力汽车创新中心项目、重汽氢燃料电池项目、商河200MW风电场项目、国瑞能源济南商河风电场项目、“中国氢谷”项目、山东地矿集团黄河新动能产业基地项目、华凌智能化轨道交通电缆项目。生物科技。济南Mills癌症个体化治疗中心、汉诺威国际医疗器械创新基地、中科院植物基因编辑产业基地、山东博科生物保育箱研发制造基地、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项目、齐鲁制药董家工业园制剂园区项目、同位素药品基地项目;劲牛生物血清、培养基和微生物菌剂生产研发项目。

(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发展。以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为引领,支持不同领域、技术、主体相互渗透与交叉融合,强化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和渗透,加强品牌、质量建设,营造“互

 

联网+”、云计算、新金融快速嫁接、催生形成新经济体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1.智慧化服务化升级传统制造。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加快制造业智慧化改造;延长产品服务链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1)实施“互联网+工业”行动计划。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产业,培育两化融合服务体系,探索区域两化融合推进新路径,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大力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新兴业态,以云计算技术和平台为支撑,以云计算产业链合作和生态体系建设为途径,加快推动“企业上云”,打造“企业上云”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融合试点,推动制造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柔性制造、个性定制等制造模式创新,促进传统制造模式转型升级。

(2)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实施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工程,探索网络协同制造、众包众创、远程服务等新模式,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深化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支持工业企业向专业化服务机构购买生产辅助服务、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生活服务等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分离出非制造环节,组建独立法人企业,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加快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节能环保、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面向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领域,搭建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建设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提供供应链规划、物流管理、流程管理、信息支持、融资支持等服务,建设工业云服务平台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型制造平台化、集中式服务能力。

专栏3

“企业上云”行动计划以云计算技术和平台为支撑,以云计算产业链合作和生态体系建设为途径,以构建云计算应用服务体系为保障,加快推动“企业上云”,重点推进工业企业上云、科技企业上云、服务业企业上云、云计算技术和产品创新等十个专项行动,2019年全市新增上云企业突破1万家,培育国内领先的云平台服务商2-3家、行业云应用平台3-5个、云应用服务商70家,努力率先建成全国云计算应用标杆市和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市,打造“企业上云”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2.“接二连三”振兴现代农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产业基础。

(1)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精深、产出精品、经营精细、科技精湛、服务精准、装备精良、景观精美、文化精粹的都市精致农业新框架,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联动发展。深入实施“菜篮子”提质增效工程,重点培育壮大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管理三大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智慧化监管。加强农业绿色示范区建设,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示范行动,提升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和现代物质装备水平,全面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2)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推进农业与加工、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塑造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再造和演化升级。坚持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产业融合园四园同建,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优势产区和加工园区集聚,培育一批年营收过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健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市县两级电商服务平台,支持优秀农产品电商企业加快发展。深化“互联网+农业”工程,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实施“旅游+农业”行动计划,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乡村旅游齐鲁样板。

(3)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积极培育生产型和服务型两类主体、土地集中型和服务集中型两种模式,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乡村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加快产业化经营,带动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利益联结机制,分类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加快发展,突出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产业联盟,鼓励各类主体通过订单回收、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强合作。培育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集群片区、乡村旅游园区。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重点培育一批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小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多元化服务,促进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专栏4

一二三产业融合重点载体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平阴玫瑰、章丘大葱、历城草莓、长清寿茶、曲堤黄瓜、商河花卉、高官甜瓜、龙山小米、南山核桃、农高种业等十大特色产业主产区,按照有规划、有基地、有产业、有品牌、有机构、有龙头、有科研、有加工、有市场、有边界、无围墙的“十有一无”标准,优化空间布局,吸引多元主体入驻,加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产业体系打造,建设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使其成为都市精致农业样板区、新旧动能转换先导区、乡村旅游精品区和大众创新创业孵化区。到2021年,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到100万亩,成为综合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十业育十园、十特带百千”的发展新格局。百个现代农业综合体(田园综合体)。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示范基地、品牌农业龙头企业和美丽乡村为载体,突出产业引领型、休闲度假型、旅游观光型、综合园区型四大类,扶持建设100个集种养加、吃住行、游购娱、教研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带动形成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3.产融结合赋能实体经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宗旨,巩固提升金融支柱产业地位,顺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通道,增强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力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推动实体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发展。

(1)提升金融产业发展水平。丰富金融机构体系,鼓励发起设立和发展壮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持牌法人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推进进出口银行在济设立分支机构。用好用活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鼓励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支持产业并购重组,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超前布局和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改造提升传统金融运营和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2)畅通金融服务实体通道。优化“金政企”合作机制,研究设立风险补偿、信用增信、融资补贴机制,加大风险补偿、代偿和融资成本补贴力度,针对性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地方金融组织集团化发展,畅通中小微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鼓励金融机构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创新开展保单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票据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积极发展政策性担保和再担保公司,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畅通国际、国内资本跨境双向投资通道,借鉴自贸区金融开放成功经验,争取监管部门支持,用足用好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探索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资保险公司,探索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改革试点。

(3)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积极推进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试点,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创新,打造融资创新引领区、资金配置(运转)高效区、社会信用示范区、金融稳定安全区。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特点,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推动济南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济南产业金融孵化器等金融服务载体建设,重点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保险机构大力发展科技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保险业务,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提升产业链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产业链融资成本。鼓励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更新改造和智能升级。建设济南科技金融大厦,促进科技金融要素集聚,建设一批科技支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探索构建绿色信贷标准、绿色评级体系等绿色金融制度。强化农村金融支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鼓励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用户主业务试点规模,鼓励试点区(县)设立信用互助风险补偿金,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网点全覆盖,鼓励银行机构在村设立综合型、基本型、自主型和农村金融服务点。

专栏5

区域性金融中心重点建设内容核心集聚区建设行动。优化金融空间布局,引导汉峪金谷、山东新金融产业园与CBD错位发展,扩展高端金融空间。以科金大厦为依托,着力打造产业金融孵化器。招商引资提速行动。积极引进和培育产业金融特征明显的财务公司、融资租赁、汽车金融、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吸引国内外大型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和各类投资基金落户济南。金融创新发展行动。完善“线上+线下”金融服务模式,健全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区(县)设立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探索发起设立政策性再担保公司。深入推进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完善“政银保”合作模式和扶持政策。积极开展企业上市推进活动,引导上市挂牌企业采取增发、配股、股份转让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金融品牌影响力扩大行动。加快争创济南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试点,强化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金政企合作,打造科技金融、物流金融、文旅金融等产业金融特色板块。积极举办“中国(济南)产业金融国际论坛”,打造产业金融国际交流合作长效机制。4.品牌质量引领品质经济。大力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加快提升以自主品牌为主导的品牌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推动质量经济、品牌经济发展。

(1)实施标准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国际、国家标准,提升企业话语权。提高消费品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推动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推动现有资源整合,鼓励检验检测机构提升能力,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力。探索实施“标准领跑者”制度,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提升计量、标准、认证和质量管理水平,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动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等自愿性认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2)实施商标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开展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的品牌创新,为品牌建设提供新动能。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培育试点,树立一批质量品牌标杆。结合济南产业特色,开展区域品牌策划,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区域品牌。普及商标知识,指导企业制定商标战略和商标管理制度,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快知识产权金融发展,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鼓励企业运用商标权进行投资入股、质押融资、许可使用、转让等形式,提升商标品牌价值。

(3)营造品质经济发展环境。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推动品牌保护跨区域合作机制建设,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活动。建立电商质量监督机制,规范电商平台管理,支持利用大数据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强化品牌宣传,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强化品牌策划,开展品牌营销。深入开展“中国品牌日”“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宣传活动,创造人人爱护品牌、关心品牌、享受品牌的社会氛围。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