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县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平原叠交地带, 邹平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 西汉置县,古称梁邹。 东接淄博,距青岛港250公里(2.5小时车程),西距济南国际机场48公里,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辖13个镇和3个镇级办事处,858个行政村,人口69.8万。近年发掘的丁公遗址,被列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新发现之首。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邹平渡过了青少年时期,他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世代传颂, 也成为邹平创新发展的精神食粮,“先忧后乐,创新超越”已成为现代的邹平精神。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增长30.3%;财政总收入30.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02亿元,增长35.9%和39.7%,地方财政收入列全省第8位、三十强第6位,分别比上年上升4个和2个位次,增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522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5元,增长17%和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三次产业比达5.5∶79.2∶15.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4.7亿元、贷款余额169亿元,比年初增长26.2%和47.2%;引进项目350个、150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93亿美元;社会出口92亿元,其中自营出口10.53亿美元,增长18.7%和22.4%。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中分别前移7个和5个位次,居55位和84位;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中由38位上升至19位;位居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6位。
工业经济速度效益大幅攀升。163工程成效显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96亿元、增加值211亿元、利税80.5亿元,分别增长41.1%、39%和51.6%;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1家,总数达到339家,其中利税过千万元的56家、过亿元的10家。36个生产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入70亿元,其中邹魏第三工业园二期、第四工业园一期、齐星高精度铝板带箔一期、西王60万吨玉米综合深加工等43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产值80亿元、就业岗位2万个。一园两带加速推进。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入8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2.8亿元,建成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从业人员13万人;实现产值410亿元、利税38亿元,增长35%和32%,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51.5%和47.2%。民营经济强势发展。实施百万工程项目436个,其中投资过千万元的101个;实现产值850亿元、利税80亿元,实交税金8亿元,分别增长32%、45%和45.5%。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3.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50%,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160万元;西王成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被命名为中国糖都。新发展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总数达32家,其中国家级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9亿元,增长37.1%,占全市的48.5%。新增山东名牌11个、著名商标2个,总数达到30个,魏桥牌高支高密纯棉坯布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长寿花牌食用油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西王牌玉米油等4种产品成为国家免检产品。被表彰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完成各项支农资金2亿元。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粮食、良种、农资和农机补贴达2378万元。实现粮食总产60.6万吨,增长8.6%;小麦单产446公斤,创历史最高。优质粮棉和特色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分别达到28.6万亩和16万亩。新增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8家、国家无公害农产品8个,总数达到29家和18个。扎实推进畜牧强县建设,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实现畜牧业产值13亿元。投入1.68亿元,开工建设水利工程452项,完成胡楼引黄灌区桥涵闸配套和山区水库塘坝除险加固项目11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实施引黄渠道清淤疏浚工程,开挖土方150万方。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完成成片造林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6.5%。新转移农村劳动力3.9万人。
邹平地处黄河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将以更加完善的投资环境,更加周到的服务,更加开放的胸怀,热情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投资兴业,共盛举,同兴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