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位于山东省中部,系淄博市辖区之一,总面积263平方公里,人口32万,现辖4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30个行政村居,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周村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於陵邑,自古商业发达,明朝嘉靖年间已有“周村店”称谓,明末清初开始走向繁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这样描绘:“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1775年,乾隆南巡时曾来过周村,并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1904年,周村与省府济南、潍县(今潍坊)同时被清政府批准为自开之商埠后,商业更加繁荣,“日进斗金”,“驾乎省垣之上”,成为辐射鲁中、跨江(长江)越河(黄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商业街市作为周村商业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至今保留完好。周村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有“丝绸之乡”的美称。周村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曾经在周村的毕氏尚书府教书33年,期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周村花灯、民间扮玩、五音戏等民俗艺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民间扮玩的代表项目“周村芯子”已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演绎的故事就发生在周村,又一部反映周村商业发展史的电视连续剧《旱码头》即将开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周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环境立区”战略,突出“工业抓投入、农业抓调整、三产抓龙头、稳定抓基层”的工作重点,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41.7亿元(其中三次产业比重为3.2:55.5:41.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31.02%和1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418元和6265元。
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2003年跨入全省经济30强区县行列。周村工业已初步形成纺织丝绸、化工、新型建材、冶金机械、轻工家具、电子电器六大支柱产业,现有各类工业企业4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1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5家。拥有“兰雁”牛仔布、“凤阳”床垫两个中国名牌,“雄鹰”、“飞狮”巾被,“维尔舒”毛毯,“多星”电器等一批名牌产品和周村烧饼、王村醋等一批传统名优产品。周村苯酐生产能力居亚洲第一,玻璃机械生产能力全国第一,造纸机械生产能力全国第二,以牛仔服装、巾被、丝绸为主导的纺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被国家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以专业市场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现有各类市场48处,总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20亿元。依托309国道规划建设的物流产业区初具规模,再经过几年的建设,将形成年交易额100亿元、税收收入过亿元、从业人员过万人的大型专业物流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周村古商城作为全省“文化、历史与民俗”旅游项目列入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成为周村的城市名片。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经比例为4.3:5.7,畜牧、蔬菜、花卉苗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周村区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全区现有外资企业79家,累计利用外资2亿多美元,日本西铁城、三菱重工、韩国友桥及新加坡祥峰、美国索尔等世界知名企业在我区投资兴业,其中由日本西铁城集团独资兴建的淄博东星表业有限公司,是由该集团授权的国内唯一一家实行完全本土化管理的公司。全区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达到220家,有5大类110多种商品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外贸出口完成29617万美元 。周村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美,是全区招商引资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龙头。开发区内工业企业已达38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