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位于淄博市中部。南邻博山区,西接章丘市,北与周村、张店、临淄三区相连,东傍青州市,东南与临朐、沂源两县接壤。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42公里,总面积999.065平方公里。淄川之地,夏商为青州之域,秦属齐郡。西汉初建般阳县,南北朝·元嘉五年(公元428 年)为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为淄川县, 唐初置淄川郡。宋置淄川郡属京东东路。元设般阳路,治所在淄川城。明初设般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升淄川县为淄川州,洪武十年(1377年)又改为淄川县,属济南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后,废府设道,淄川县属济南道。民国17年(1928年)撤道,民国20年(1931年)县辖十路改为九区。1948年3月,淄川县全境解放,辖11个区。1955年4月,淄川县制撤销,原县境内建立杨寨、洪山、昆仑3 个区。1956年2月,撤销昆仑、杨寨两区,设淄川区。1958年4月,洪山区撤销,归淄川区。
自西汉初设般阳县(因治所位于般水之阳而得名),曾为县、州、郡、路治所。初为土城,后几经重修。明·崇祯九年(1636年)改建为石城,周围8里, 设四门。建国后,城区不断扩大,现城区面积23.6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38.53%。淄川区辖经济开发区,般阳路、商城路、松龄路 、钟楼4个街道办事处,洪山、昆仑、城南、双杨、罗村、寨里、黑旺、龙泉、西河、东坪、淄河、磁村、岭子、商家14个镇,张庄、太河、峨庄3个乡 。
淄川区委、区政府座落于般阳路街道办事处。驰名中外的蒲松龄故居位于城区以东洪山镇蒲家庄,全国闻名的淄川服装城坐落在城内孝妇河西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蒲松龄故居】坐落在淄川区蒲家庄东西大街北巷,拥有正房和东西两厢房,正房三间为蒲松龄诞生处,室内陈列着他74岁时的画像及生前用过的桌、椅、床、几、砚台、手炉、石景;悬挂着郭沫若、路大荒等人题写的楹联和匾额。1956年扩建了南院,与故居衔为两进院落,增建南大门,请郭沫若题写门匾“蒲松龄故居”。1963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辟为纪念馆,又扩建了西院和北院,增设了陈列室、办公室、接待室、展室,现有工作人员38人,故居已成为蒲学研究阵地和驰名中外的旅游点。
【杨寨塔】坐落在淄川区杨寨村,为仿楼阁式,八面七级。塔身为纯砖结构,空心,通高约18米,内有楼梯可直通顶层。顶层为供奉佛像的地方,又可供人观赏周围景致。古塔始建年代无资料可证,在明代已视为古迹。在建筑造型及风格上与建于宋代的连云港海青寺阿育王塔极为一致,寺院中的配置与辽金时代所建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蒙庆州白塔一模一样。据此推断,该塔应有近千年历史。
【青云寺】位于岭子镇槲林村西北约里许,佛教寺院,为淄邑二十四景之一。青云寺旧名上泉庵,建于明代正统年间,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原为一宏大庙宇建筑群,张中发、蒲松龄等名士撰文之石碑达70余方,“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被拆,碑林被砸,仅存天王殿、祖师殿。1997年,岭子镇重新修复庙宇群,并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苍龙峡】位于西河镇龙湾峪村西峡谷蜘蛛山,为淄川二十四景之一。 明·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载:“苍龙峡在县治东南三十里,有两山合抱,险崭万仞,中有岿群为峡才容单行,渐下渐广至二丈深,阔四五丈,两岩之间各有穴,探之莫得其底。每涨南来,木石俱下至湾亦不停污,有龙尝潜于此故名”。现蜘蛛山洞外,“苍龙峡”三字刻于石壁,洞门上方砖雕“渐入佳景”引人穿洞。与蜘蛛山东西相邻的小山为白鹤林,现尚有明、清碑刻数方,碑文中有“苍龙峡之胜地,淄邑奇观……”的赞语。
【马鞍山】坐落在淄川区淄河镇境内,主峰四周全是刀削般的悬崖峭壁,唯有东顶西南侧的悬崖上有一条人工开凿的132级台阶,形似“天梯”直通峰顶。 天梯上端置有两道寨门,寨门关闭,“天梯”顿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抗日战争时期,马鞍山是扼沂蒙山区入清河区(淄博、滨州地区)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敌我必争之地。1942年11月9日, 日军向马鞍山发起疯狂进攻,守山战士、伤病员和家属30余名,经过与敌两天激战,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毙伤日军百余名,27名同志壮烈牺牲,其余几名同志悬绳索垂崖突围。马鞍山抗日遗址1977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公书院】郑公书院据传是汉朝名儒郑康成当年教授弟子和著书的地方,位于今寨里村西北的黉山之阳,半山腰有郑公书院、郑康成庙遗迹,传说郑公书院有晒书台,台畔有薤草,叶子细长,郑公用此草捆过书,故名书带草。明.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载: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幼好学,袁绍领冀州时被征为大司农,后因病还家,随军赴官渡至元城,卒年七十四岁。著有注释《周易》、《尚书》、《诗》、《礼》等书百余万言,生徒数百人。郑公书院始建无考。郑康成庙,肇创亦无考,元朝节度使张夔修,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州长平阳王重修,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知县张文全重修,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知县王琮增修。1990年,寨里镇开发黉山风景区,重建郑公书院,并向游人开放。
【苏相桥】苏相桥位于城南镇南苏村(原名苏相桥村)西,村以此得名,桥旁有苏相坟,据《史记》载:“苏秦为燕说齐,齐王用之,因与齐大夫争宠刺杀之,乃葬于此。”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记载:“苏相桥旁有苏相冢,石涧青蒲寒泉茂树,行人憩息其间,多流连不能去。”可见当时夏日绿树成荫,青草如毯,涧水啪啪作响,小鸟枝头啼鸣,风景煞是清秀幽美。
【昆仑山】昆仑山地形如轱轮,又名轱轮山。位于今昆仑镇的西部和西北部。 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记载:“昆仑山横亘西南数十里如张屏,列阙翠黛,袭行人衣袂。”由此反映出当时山上林木郁郁葱葱,把山中幢幢排列的庙宇点缀得象描眉画黛一般美丽。
【三台山】三台山 位于昆仑镇与磁村镇交界处。明.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载:“三峰山在县治西南二十里,三峰鼎立,故俗名支锅山。上有玉皇庙、三教堂,皆乡人创建,岁时祈祷祭赛。”清.康熙二十六年与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均载:“三台山,县治西二十五里,三峰鼎立,异势同岭,览其郁秀,仿佛太华也。俗名支锅山,组宇屈叠,上下辉映,山形险峻,昔时避乱者全活多人,实一方福地,不但为邑中胜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