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齐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古迹丰富。境内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遗址400多处,各类文物点80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文物藏品十分丰富,全市馆(室)收藏的25900余件文物足以反映出淄博古代文化的精华。如临淄出土的春秋大铜盂,形制典雅、文饰清晰;战国时期的嵌金银镶绿松石牺尊,造型古朴,形象逼真,是古代艺术的佳品;还有高子戈、影青瓷器等,均为国家一级文物。西汉龙纹矩形铜境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铜镜;战国时期的三钮云纹铜镜,装饰华丽别致、造型独特、布局合理,堪称国内古代艺术中的瑰宝。在齐故城东北部发掘出的东周墓殉马坑,殉马达600余匹,被誉为考古史上的奇观,反映了当时齐国的强盛。这些丰富的遗迹和珍贵的文物藏品,是淄博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
淄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诞生、哺育过众多的政治、思想、军事、文化巨人。如姜小白、田穰苴、田因齐、左思、贾思勰、房玄龄等,仅清代一朝就出现了蒲松龄、赵执信、王士祯三位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孝妇河畔三大文 化名人。时以“学术自由”著称于世的齐国,还吸引了无数的名人学子前来游说,如孔子、孟子、荀子、屈原等曾多次东游齐国,讲学立说,在历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迹。 淄博还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抗日战争时期,淄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日本侵略军及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举世闻名的“黑铁山起义”、“马鞍山战斗”及记载着国民党顽固派血腥的“太河惨案”均发生在这里。淄博人民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各种纪念碑(亭),以表达人们对革命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怀念。 淄博市的文物保护,建国前无正式管理机构,文物盗窃、买卖现象严重。
建国后,文物事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保护文物古迹成为文化主管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1957年市文化局抽调人员,进行第一次全市文物普查,绘制出第一张全市文物分布图。1958年在博山颜文姜祠成立淄博市博物馆,1962年撤销,1975年12月,市博物馆恢复建制。此后文物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85年底,全市有各类博物馆、名人纪念馆、文物管理机构共12处,从事文博工作的人员有140余人,分别负责全市文物的管理、保护、征集、收购、陈列、展览和研究工作,弘扬淄博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