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都城隍庙位于西大街中段,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东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移建现址,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数省城隍,故称“都城隍庙”。清雍正元年(1723年)庙毁于火。西安都城隍庙
同年,由川陕总督年羹尧移用明代秦王朱爽府第砖石木料重修。重修后“规模宏大,栋宇崇宏,雄伟壮观,甲于关中”。庙门口原有五间大牌坊,斗拱飞檐,气宇非凡,尉为壮观。牌坊前由一对铁狮子镇守,山门内有一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两侧是威武雄壮的“帅神”相封守护。由南向北,依次是文昌阁、钟楼楼、二山门、戏楼、牌坊、大殿、二殿、牌楼、寝殿。两侧是道众居住修真的东西道院,共有33宫。整个庙观布局整齐、左右对称、规模宏大、碧瓦丹檀、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美伦美奂,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道教文化的胜地。旧时,这里信众如潮,香火鼎盛。周边地区信众“过境必经”,常常人潮涌动,摩肩接踵。1942年,部分建筑惨遭日寇炸毁,“十年浩劫”宗教活动被迫中断。600多年来,虽历经沧桑,但宏伟依旧,是西安市内仅存的两座道观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城隍庙长期以来被百货商店占用。2003年3月西安市政府出资,将庙内商贩迁出,将庙产归还道教协会。随着西大街改造工程,对城隍庙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划,恢复这座都城隍庙往日雄姿。2005年10月启动的城隍庙庙前广场改造工程目前已经完工,修复了巍峨壮观的都城隍庙大牌楼和山门,使其与钟鼓楼遥相呼应,成为古都西安的又一盛景。城隍鼓乐:作为都城隍庙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脱胎于唐代宫廷音乐的城隍鼓乐,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和“西安古代的交响乐”,是中国古乐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