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总面积569平方千米(《简册》)/576.9平方千米,总人口40万人。2006年,三原县辖10个镇、4个乡:城关镇、安乐镇、陂西镇、独李镇、大程镇、西阳镇、鲁桥镇、陵前镇、马额镇、新兴镇、高渠乡、渠岸乡、徐木乡、嵯峨乡。三原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古称池阳,自北魏太武帝真君7年(公元446年)置县,已有1556年历史,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原内有清峪河、浊峪河、赵氏河三大水系,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修,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地势北高南低,以四十里原坡为界,北部为黄土台原区,南部为泾渭冲积平原区。按水利条件分为大灌区(泾惠灌区)、小灌区(清惠灌区)和原区(前咀子、玉皇阁灌区)。
三原区位优势明显,是省会西安的北大门、西南距咸阳、北距铜川均约30余公里。交通比较发达,西铜一级三原县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唐卫国公李靖,明吏部尚书王恕、工部尚书温纯,清代“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孙髯,近代的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以及当代书法名家刘自椟、谢德萍等古今名人都出生于三原。
三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荟萃,境内有文物景点114处,其中城隍庙、唐高祖李渊陵、唐武宗李炎陵、唐敬宗李湛陵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群之一。目前,一个以城隍庙为龙头,以于右任纪念馆、于右任故居、孟店民宅、李靖故居、文峰木塔为支撑的旅游景点体系初步形成。公路、西韩公路纵贯南北,咸宋公路、咸铜铁路横穿东西。县干公路18条总长220公里。
三原县历史悠久,自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至今,已有1556年历史,古时称池阳,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陵寝所在地,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
三原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北高南低,以四十里原坡为界,北部为黄土台原区,南部为泾渭冲积平原区,全县总面积576.9平方公里,人口39.6万。该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三原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古有“衣食京师”之说,现有关中“白菜心”之称,先后被国家和省市确定为粮食、蔬菜、杂果、肉牛、生猪、奶山羊、笼养鸡、烤烟8大商品生产基地。该县正在建设苹果、鲜桃及黄桃、柿子、大枣、酥梨、葡萄六个特色水果基地,曾荣获“陕西省经济明星县”称号。该市工业基础雄厚,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8000多家,形成了以医药、建材、皮革、食品及机械加工业为支柱的产业群体。
三原县曾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县”等称号。
三原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先后被国家和省上确定为粮食、蔬菜、杂果、肉牛、生猪、奶山羊、笼养鸡、烤烟8大商品生产基地县,并被确定为国家级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和全国秸杆养牛、节水灌溉示范县,建有全省唯一的国家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农业总产值列全省第9位、全市第3位。
工业在三原县域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大,工农业产值比为74:26,规模内工业总产值居全市首位,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现有各类企业8000多户,涉及30多个产业门类,形成了食品、机械、医药、建材、皮革5大主导产业。涌现出宴友思集团、白鹿制药、秦威水泥、三秦麦芽、宏达、兵马俑公司等一批年纳税过百万元的骨干企业,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立县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上,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到46%。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商贸业十分繁荣。近年来,先后拓宽改造了政府街、宴友思大街等14条大街,建成白鹿花园和宏达、金桥、城隍庙等4座广场。硬化街巷路面96条,新建各类商住用房60多万平方米。“引清入城”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天然气进入居民家庭。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2%。各种信息传输网络覆盖全县。98年以来新建输变电站5座,总输变电量达61.5万千伏安。开通了5条城市公交线路,200多台出租车投入运营。城市管理日趋完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是省级卫生县城,宴友思大街为省级文明大街。三原自古就是渭北商品集散地。近年来,超市经营、连锁经营、专卖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迅速发展。全县现有各类市场33个,年交易额达5亿元,形成了对周边县区的中枢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