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古称西虢,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秦武公(公元前687年)设虢县,秦孝公(公元前361年)设陈仓县,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称宝鸡县。2003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陕西省宝鸡县,设立宝鸡市陈仓区。2005年10月14日,经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保持西部山区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成立市西山工委和建委,全面负责西山8镇经济社会发展。陈仓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端,区委、区政府驻地虢镇。全区现辖18镇、338个行政村、22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9.05万,其中农业人口50.07万;全区总面积2517平方公里,东西长119公里,南北宽68公里,耕地66.73万亩。其中,西部山区8镇有136个村、13.6万人,面积158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1.4%。2005年底,全区有7.5万贫困人口,其中西部山区有5.7万贫困人口。
区委、区政府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加快建设陕西经济强区、努力构建和谐陈仓的奋斗目标,按照“新型工业强区、特色农业富民、商贸物流兴区”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项目带动、城市化带动、园区和产业集群带动战略,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加重视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更加重视维护社会稳定,更加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扑下身子抓落实,迎难而上促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新的加强,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加快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人均GDP为876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三次产业结构为12.6:57.4:30.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9亿元,同比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5亿元,同比增长16.0%;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785万元,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589元和2524元,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4.1%,“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各项奋斗目标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创历年来最好水平。区上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果品基地县(区)和科技、文化工作先进县(区),全国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区,全国食品工业强区等称号;被授予省级精神文明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区)、卫生县城、双拥模范县(区)“四连冠”称号;成功跻身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区),入选“辉煌‘十五’和谐陕西”经济增长最快县(区)之列。
工业基础雄厚,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大力实施工业强区“1525”工程,围绕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电子电器等五大支柱产业,统筹驻区企业、区属企业、镇村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不断强化工业经济核心地位。法士特齿轮、青岛宝啤等驻区企业实力不断壮大,祥和面粉、纺织机械等区属企业保持平稳发展,惠民乳品、渭北有色金属等镇村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育才玻璃、昌新布业等非公有制企业获得快速发展。2005年底,全区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04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4户(含驻区17户),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7.2%。
农业优势明显,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按照“优粮扩经,突出果菜,强抓畜牧”的农业发展思路,以渭河南3万头奶畜、县功和新街地区万头肉牛羊养殖、西部山区20万亩1500万株花椒、周原和贾村两大原区20万亩优质专用粮、渭河川道10万亩无公害蔬菜等“四大基地五大产业带”为载体,积极推动区域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是2000年的1.9倍。全区粮食总产达到23.5万吨,优质粮面积达到49.9万亩,被省上确定为国家产粮大县,受到奖励扶持。全区果品面积8.07万亩,总产量9.06万吨。蔬菜面积8.23万亩,产量8.52万吨。畜牧业迅猛发展,存栏奶牛达到1.61万头,全区畜牧业收入达到4.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劳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共完成劳务输出12.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5亿元。全面实施“突破西山”战略,统筹加快西部山区、秦岭北麓和渭北山区的扶贫开发步伐,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43元增加到1257元,3万人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基础设施齐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宝成、宝中铁路通往南北,310国道和西宝高速公路、西宝北、中、南线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天外天大酒店、西虢宾馆、宝商超市、海星超市等商贸设施完备。着眼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投资环境,紧紧抓住宝鸡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历史机遇,不断加快城市基础建设,新修、拓宽改造南环路、陈仓大道、权家巷、水巷路等多条道路,拆迁面积6万平方米,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新增绿化面积13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2.9%;新增绿地面积129.68平方米,绿地率21.32%;新增公共绿地33.8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5平方米,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验收。积极巩固“两基”成果,教育设施不断改善,全区拥有普通中学46所,小学300所,虢镇中学被评为省级重点高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荣获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最高奖——“银杏奖”。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顺利通过省级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区)验收,荣获全省“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甲级区”称号。全区通信光缆总长度达到795公里、电缆2575公里,92%行政村通上了电话,电话入户率达到59%。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4个,卫生技术人员1198人。全区有广播电视台一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3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69%。体育、文化、计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投资环境优越,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牢固树立环境立区观念,全力创建宽松的政策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以陈仓科技工业园区、陈仓物流园区、惠民、周原等工业园区为重点,积极围绕优势行业和主导产业开展选择性招商,不断改进招商引资方式,青岛啤酒、TCL集团、秦川机床、宝商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陈仓投资发展。今年一季度,全区合同引资额5.8亿元,到位资金1.9亿元,分别占年计划任务的31%和27%。签约项目24个,5万吨青岛纯生啤酒、天香放心食品、义升石油钻采设备加工等21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彰显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构建和谐陈仓。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开展诚信陈仓、平安陈仓、人文陈仓创建活动,教育、卫生、计生、民政、精神文明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区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平稳,全区公众安全感调查群众满意率达到90.6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县)区。
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萧史“吹箫引凤”、韩信“暗渡陈仓”、虢季子白盘、西周何尊、先秦石鼓等多处古文化遗址和国家级文物承载着悠远的历史文化。拥有省级文物古迹8处、县级文物古迹26处。到3A级景区钓鱼台可寻访西周开国元勋姜子牙隐居垂钓之故地,登临省级森林公园西镇吴山可饱赏奇峰鼎峙之风光,去灵宝峡观光、雪山洞度假、千王海游船,可尽揽秀、古、壮、奇、雄、险之风采。
突出固本强基,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按照省委“基层工作年”和“人才工作年”的要求,组织实施“182215”大规模干部培训工程。认真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要求,出台了《陈仓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及流程》等6个规范性文件,在全区推行了拟任镇正职人选全委会表决制度,扎实推行村级主要干部公推公选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公开、公正、民主。积极开展农村“三级联创”、“两示范一带动”等活动,全面加强了街道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了新的加强。深入贯彻中纪委五次、六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两个《条例》,扎实开展“千人行风、政风评议”,积极开展专项纠风治理,不断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全面构建警示训诫防线,党内监督和源头治腐工作取得新进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