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召开这次高规格的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会议,是省政府基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深入分析作出的重要安排,目的是认真总结我省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今年乃至"十一五"时期招商引资的任务和重点,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加大力度,掀起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热潮,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刚才,福顺同志的报告对"十五"的招商引资工作做了总结,客观查找了差距,并对今后招商引资工作做了安排,我都同意,希望大家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认清形势
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形势,统一思想认识,是增强招商引资工作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从"十五"时期的发展历程看,我省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都有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对于培植新的发展优势、增加全省经济总量、转变增长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发展市场主体、壮大骨干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手段,也是聚集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
"十一五"时期,我省招商引资工作的地位更突出、责任更重大。这一时期,我们要在显著降低能耗的前提下,保持生产总值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无论是发展的数量还是发展的质量,实现这个目标任务都要比"十五"更艰巨,难度也更大。因为我们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在项目和投资上,我省以国家投入为主导、以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为依托的投资拉动效应逐步减弱,而以靠社会融资、市场推动为特征的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开始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因此,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青海的重要目标,又是推动我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工业经济的途径无非有两条:一是内涵扩大再生产;二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目前我省企业数量少且实力不强,工业总量小且结构单一,现阶段还处于以要素支撑、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发展阶段。做大工业总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加大投入,开发新型工业项目,培育企业集群,做长产业链条,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但在银根紧缩、国家技改投入有限、企业自主投资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工业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日趋突出。解决工业投入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招商引资,舍此别无选择。所以说,抓住了招商引资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抓住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也就抓住了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当前,新一轮大开放、大招商的热潮正在兴起,地区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把竞争的焦点放在了招商引资上,放在了开放水平的提高上。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竞相比政策、比环境,抢客商、争项目,招商引资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我省招商引资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从我省周边省区招商引资的情况看,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的社会资本吸收量都大大超过了我省。以宁夏为例,仅2005年,宁夏引进实施的招商项目达674个,实际到位资金153亿元,比上年增长75%,数额接近我省"十五"期间实际引进资金总量的一半,其中实际到位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就有30个。在这种形势下,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遏制与全国差距进一步拉大趋势,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举措。因此,我们要从思想认识、项目准备、工作机制、投资环境等主观方面认真查找差距和不足,看看都是那些因素在禁锢我们的思想,束缚我们的手脚,阻碍我们的行动,制约我们的招商。只有一条一条地查找问题、梳理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取得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
分析形势的目的,不仅是看到差距和不足,增强紧迫感,更重要的是要振奋精神,寻找规律,坚定信心,提高抢抓机遇的水平。总体来看,我省招商引资工作也面临良好机遇。当前,国际资本流动转移趋势加快,国内资本呈现南商北进、东资西移的态势,我省吸引外资的软硬环境都有明显改善,在资源、土地、电力、供水、劳动力等要素供给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具有明显的政策、资源"双优势",对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拥有机遇并不等于抓住了机遇,机遇只给那些思想解放、勇于开拓的人,给那些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人,给那些踏踏实实、扎实苦干的人,一句话,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新时期招商引资工作的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坚定信心,创新机制,完善手段,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实现今年招商90亿、"十一五"招商750亿的目标。
第二,创新方式
招商引资是一项综合、系统、复杂的工作。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要取得新的突破,必须不断更新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今年,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依托资源招商的水平和档次。我省区位条件欠佳,人口少而且分散,自身市场狭小,又远离国内主要市场。政策方面,除西藏以外,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对西部各省市区同等对待,我们自身制定更加优惠政策的空间有限。依靠市场机制吸引生产要素的难度明显超过其他省区。因此,发挥比较优势,打好资源招商牌,必然成为我们的第一选择。要坚持综合开发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方向,按照延伸产业链的内在联系,围绕全面提升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有色金属加工、煤炭资源深加工、高载能工业及下游联动产业、农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的目标,充分挖掘资源价值,增强资源招商的吸引力。对尚未配置的资源,要引入市场机制,比较、竞争、择优,招好商、招强商,确保将资源配置给能够攻克技术瓶颈、进行深度开发的企业。从现实情况看,我省经过详勘的矿产资源大多已基本配置,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资源性企业,要对那些单纯出售资源产品的企业提出明确要求,引导他们利用资源产品开展招商合作,兴办加工转化项目;对没有加工转化的资源产品尤其是紧缺原材料,要研究制定必要的引导政策,优先出售给有能力、有条件加工转化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越是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循环利用好的企业,越要支持其优先获得资源产品的购置权,优先获得资源的配置权。对正在规划勘探的资源,要坚持政府投入和鼓励企业投入相结合、坚持谁探明的资源就优先配置给谁。通过资源的进一步有效配置,引进国内外一批有高新技术、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提升新形势下依托资源融资的水平和档次。在利用矿产资源招商的同时,要做好利用其他资源招商的工作。我们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生态、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也是招商引资的条件,要对这些资源内涵和外延深入挖掘,有机组合起来,形成招商引资的大气势。
二是加强项目建设,夯实招商引资的基础。招商是主旋律,项目是生命线。要把项目库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围绕我省资源转换战略,以产业链延伸、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本结构调整以及资源利用为重点,结合国家陆续出台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把加快、优化和构建优势支柱产业作为目标,集中力量规划、论证、储备和推介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目前,世界500强已有400多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也越来越向上下游延伸,我们要找准产业延伸趋向、要素流动方向和青海省情的结合点,积极储备一批承接这些产业、要素转移的配套项目。要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实做细,让客商清楚地看到我们推介的项目在青海投资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产业配套优势、成本优势和市场前景,使项目选得准、拿得出、客商感兴趣。发改委要发挥好牵头作用,要组织专门的力量来研究项目;重点地区和部门,也要整合力量,有人专门研究招商引资项目;经委、农牧、商务、建设、国土、旅游、文化等各部门,都要积极围绕资源转换、新农村建设、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规划、论证、运作项目,促进项目有投产建设、有洽谈推介、有论证储备。
三是丰富招商载体,构建招商大平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地处边远、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省份来说,增强招商引资实效的重要途径在于加强载体和平台建设。在招商方式上,不仅要"走出去"有重点地参加经贸活动招商,还要举办好我们自己的招商活动,"请进来"签约。要着力培育专业化的招商队伍,重点地区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强、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招商队伍,确定几个重点招商领域,按行业分工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鲜明的专业化招商,尤其是西宁、海东地区,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和网上招商,扩大招商资源。在招商区域上,既要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发达地区,又要面向省外国外所有资本活跃的地区,尤其要力争在吸收港澳台、东南亚和美国、印度等国家、地区的大财团投资方面取得突破。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招商引资的主体。要把政府的组织、协调、引导和服务作用同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给企业压担子、给政策、提供服务,调动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要引导企业加强与招商部门、中介机构的沟通衔接。支持企业拿出好项目、好产品开展经济协作,鼓励企业在招商引资中深化改革,敢于让外商参股、控股甚至整体收购,构建规模优势,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都要多渠道寻找合作伙伴,在合作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格局。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试验区,是招商引资的主战场。要坚持运用"一区多园、一园多制、企业化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加快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在政策比较优惠、产业比较集中、功能比较完善等方面的集成优势,有重点、有创意地筹划运作园区招商活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要加快以电网、公路延伸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办好项目推介会,力争在产业招商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除了政府招商、企业招商外,还要全社会招商。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在各自领域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还要在各种场合积极主动招商,形成全社会招商的热潮。
第三,优化环境
环境建设永无止境。青海只有创造比外地更为优越的投资环境,才有可能形成投资热潮。我们必须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抓好环境建设。
"硬"环境方面,要突出抓好资源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路、电、水、汽、热、网建设,提高水平,搞好配套。要特别重视培育和发展货运、仓储、配送、交易、信息交流一体化的工业物流体系,使投资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能够通畅无阻地连接国内外大市场,拓宽销售领域。近年来,我省水、电、土地价格逐步上升,有可能对招商引资带来一定影响。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市场形成价格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政策,给予水、电、土地、配套设施收费等方面一定限度的优惠政策,降低投资者的经营成本,提高对经营者的吸引力。
"软"环境方面,要继续深入开展"投资环境治理年活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千方百计营造和优化让各类投资者动心的政策环境、放心的法制环境、顺心的体制环境和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形成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在体制环境方面,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管行为,精简企业年检事项。在政策环境方面,要继续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凡是省外有的优惠政策,我们都要研究如何结合青海实际借鉴;凡是政府给投资者的承诺,只要符合政策法规,就要信守承诺、认真兑现。在政务环境方面,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失职追究、首问负责和限时办结制度,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一票式收费,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法治环境方面,要着力解决"吃、拿、卡、要、报"等问题,加快省、地两级"外来投资企业投诉中心"建设,及时处理投资者的投诉,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在社会环境方面,要积极推进"平安青海、和谐青海"建设,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团结、安定、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四,完善机制
招商引资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地进行。
一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政策的约束导向和激励作用至关重要。招商引资工作要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利用优势资源,符合规划和产业政策的,要鼓励和支持,反之,就要限制和约束。要加大制定激励政策的力度,出台配套奖励措施,支持重点区域、部门和产业园区发挥主导作用,鼓励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招商引资。对产业招商、民企招商、异地招商、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以及重要战略投资者的有功人员要给予奖励。
二要健全利益补偿机制。招商引资的前提是实现"共赢"。要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来协调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利益关系。在合作形式上,要以合资合作、利益共享为目的,既要避免省内开发、省外纳税的现象,又要适当考虑引入地的利益,可以通过有效的补偿形式,吸引省外地区在青海投资项目。要制定灵活的产值、税收、利益分成政策,鼓励异地招商,引导边远地区的招商项目向重点区域、重点地区聚集。
三要强化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能,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强化合作精神,相互间多沟通、多支持、多协调,形成整体合力,步调一致地开展好各项招商引资活动。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切实履行在招商引资中的职责,主动到位,积极配合,对涉及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不人为设置障碍,不推诿、不拖沓。对招商引资中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牵头部门和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相互衔接,及时解决。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做到抓重点、抓扶持、抓落实。
四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招商引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本地本单位的招商引资工作负总责,亲自部署、亲自调度、亲自协调、亲自督促。对具有牵动和支撑作用的大项目,一把手要亲自抓招商,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尽心尽责,抓出成效。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年终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严格兑现奖惩,对超额完成任务、成绩突出的单位和有功人员要给予重奖。通过强化责任落实,促进招商引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
同志们,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希望大家认清形势,创新思路,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为我省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为青海开放型经济的新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