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人才是强国之本、为政之要、兴业之基,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做好人才工作,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加快发展的根本之道、必由之路。自2004年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这个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人才工作之路,把建立科学完备的育才、引才、选才、用才机制作为当务之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人才工作亮点纷呈,形成了各类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人才源泉充分涌现的良好局面。
实现用特色水土培育特色人才的新目标
青海拥有丰富的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和发展农畜产品、中藏药材等高原特色产业的有利条件。然而,如果没有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优势资源只能是沉睡的宝藏,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面对人才“瓶颈”问题,青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研究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依托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大力培养、聚集各类人才,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和壮大特色产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是根据优势资源开发需要,合理调整高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整合人才培养资源,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将原有的5所高校整合为3所本科院校,新组建了5所高职院校和2所****高校,形成了比较完整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增设了资源勘查、盐湖化工等20多个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建成34个省级重点学科、30门精品课程、10门高职示范课程;建成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和聚集了一批重点学科、重点领域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大力支持企业与技校、高校联合办学,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发展优势产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采取推进技工学校教学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实施“三年三千新技师”工程等方式,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不懈努力,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企业行为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着眼于实现岗位成才,大力实施人才培养项目和培训工程,依托项目培养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农牧区一年一千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培训了近万名高层次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重点支持和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增强了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有效提升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中瑞合作项目青海子项目,在解决生态环保问题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生态环保领域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结合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着力培养加工制作热贡艺术品和民族、地方特色工艺品的技能人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培养矿产资源开发领域专门人才,支持广大职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国家重点科研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得主李浩放,是青海土生土长的高层次人才,也是岗位成才的优秀代表,他主持设计、自主研发的7部国产水采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青海盐湖集团节约资金近3亿元。
完善人才智力柔性流动的新政策
青海地处高原,平均海拔高,自然条件差,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为此,我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柔性引才引智新模式,吸引了一大批特色产业急需的紧缺人才。一是先后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引进人才智力实施办法》、《青海省关于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等文件,在为引进的人才提供住房、工作条件、生活补助、职称评定、子女落户入学、税收减免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营造了人才智力柔性流动的良好政策环境。二是探索并形成了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智力引进模式,采用挂职、聘任、科技项目招标、讲学、咨询、远程会诊等多种方式引智引才,通过不改变原有户籍、身份和人事关系,突破区域、行业、所有制的限制,大力开展人才智力柔性引进工作。7年来,先后吸引5500人(次)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来青服务,其中,直接调入或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高层次人才952人;以“候鸟”形式特聘121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我省科技顾问,从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引进专家1697人(次)来青进行短期服务;以协调争取240名中央国家机关、中管企业、发达省市党政人才和“博士服务团”成员来青服务锻炼;以聘任形式引进清华大学、湖南省广播电视局等单位高层次人才担任我省相关单位负责人,邀请杨振宁、李昌钰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青讲学;以科技项目招标方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引进545名高层次人才参与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吸引近200名留学海外的高层次人才来青创业兴业,部分已成为相关行业和领域的领军人才,如青海大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格日力,牵头组建了高原医学研究中心、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等专家团队,设立高原医学专业并成为我省高校唯一的医学博士授予点。三是利用“大美青海”、“青洽会”、“国际藏毯展览会”等大型活动、组织开展“百名海外留学人员青海创业行”、“青海省·清华大学人才发展与科学发展论坛”、“青海·广东青年企业家差异与互补对话”等活动,面向国内外广泛开展人才、项目和技术的交流与对接,大力宣传我省的柔性人才工作政策,营造良好的柔性引才引智政策和社会环境。
探索优秀人才优先提拔使用的新路子
青海地处西部内陆,多民族聚居,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但是,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才,越能发现人才。近年来,我省在选人用人工作中不断引入竞争机制,一批批优秀党政人才脱颖而出。一是加强选人用人工作的宏观指导,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任用优秀人才的意见、办法,印发了《青海省民主推荐党政领导干部试行办法》、《关于州(市、地)县党政领导班子正职人选提名表决和征求意见试行办法》、《关于对拟提任省管领导干部人选实行票决制的实施办法(试行)》等,先后对43名厅州级党政人才进行了票决,有919名党政人才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走上了州县乡领导岗位。今年安排195 个空缺领导职位,首次实行省、州(市、地)、县(市、区、行委)三级集中公开选拔领导人才。通过竞争上岗等方式,近千名年轻优秀人才走上了处科级领导岗位。二是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人才。首次从乡镇(街道)优秀党政正职中公开选拔20名同志担任省直机关副处长职务;首次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考录9名同志担任副乡镇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在全省43个县(市区)全面推开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首次面向基层公开遴选90 名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年轻干部到省直机关工作,树立了面向基层、注重实践的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调动了基层特别是藏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人才工作活力。三是为选拔任用各级领导人才提供活水源头、储备优秀人才。加大选派青年人才到边远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力度,通过公务员考录、政法专项考录、选调优秀大学生等途径先后选派1282名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四是通过挂职锻炼的形式培养优秀人才。近年来,选派1469名年轻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经济发达省区和省内开展双向挂职锻炼。2009年首次选派150名县处级后备干部赴中部五省开展为期1年的挂职锻炼。
开辟依托项目打开人才工作局面的新途径
青海,既不沿边也不靠海,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均受到较大限制,人才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人才工作的出路何在?各地各单位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探索出了依托实施人才项目,开辟打开青海人才工作局面的新途径。一是走出去牵手京沪苏浙,寻求人才开发区域合作。与北京、浙江等4省市分别签署人才开发区域合作协议、开通5省市人才网络连接,在人才智力合作、信息交流、专家互访、人才培训、人才招聘、项目对接、合作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多渠道多方位的人才开发合作与交流,实现了人才开发区域合作,从而使青海人才工作融入全国人才开发区域合作潮流。二是针对农牧区基层和科研生产一线严重缺乏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在开展专家需求调查的基础上,自2009年起组织实施了“专家服务团”服务基层活动。申请中组部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发达省市先后选派26名专家赴海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环保系统和高校开展科技服务、业务指导与咨询;从省内有关科研院所先后选派69名专家,赴8个州市地和科研生产一线采取举办学术讲座、实地技术指导、组织科技攻关和集中会诊等形式,集中解决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农牧科技、医疗卫生、教育科技、工业经济、旅游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中的科技难题110个,举办产业发展咨询座谈会96场(次),举办专题讲座126场(次),先后培训基层人才4000人(次),提出意见建议近百条。各州市地也根据基层工作需要选派专家开展服务基层活动。“专家服务团”有效发挥了攻克技术难关、培养骨干人才、推广技术信息、引进项目资金和牵线搭桥、合作交流的作用。三是策划设立人才“小高地”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引进、使用和培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特色行业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达到既培养高层次人才、又出科研成果的目的。从2009年起,先后评选和资助20家单位建设青海省相关行业和领域人才“小高地”。四是积极发挥“博士服务团”成员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项目资金支持、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在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变“输血”为“造血”,通过言传身教和引进培训资源,积极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为青海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为培养当地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几年来,先后接收10批95名博士来青服务锻炼。
建立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的新机制
青海,面对人才工作中的疑惑和困难,牢固树立“人才兴则青海兴、人才强则青海强”的观念,坚持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构建人才发挥作用的事业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一是搭建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服务平台。全省初步建立了以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咨询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为载体的科学研究平台。分别创建了高原病中心实验室、青海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各一个,为研究高原医学提供了科研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成立了西部矿业集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青海地质调查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开发我省优势资源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优化用人环境,支持人才干事业。开展了 “争当岗位优秀人才,争创用人环境先进单位”活动,对300名各类优秀人才和33个用人环境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干事业。研究制定了《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办法》和《青海省优秀专家选拔办法》,规范和完善了各层次专家和优秀拔尖人才的选拔程序和制度;将非公有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在青挂职服务满2年以上的外省籍专业技术人才纳入选拔范围,选拔周期由原来的5年缩短为2年。设立科技工作重大贡献奖。2004年以来,每年组织开展重大科技奖评选工作,先后对林大泽等5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各奖励50万元。同时,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优秀人才定期进行表彰奖励。四是建立和完善了省级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优秀专家疗养制度、专家定期体检制度和省级干部慰问专家制度。在各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人才工作政策,宣传优秀人才典型事迹,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更加浓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生产力。人才强省战略实施以来,我们不仅看到了青海人才工作的创新之光和希望之路,也看到了人才之家正翻腾奔涌汇集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