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沟驿古城位于灵武市白土岗乡境内,南距灵武约50余公里,单从其名称来看,我们就可以推断,它在古代应是一处驿站,驻兵之所;而它的出名则是和唐王朝中兴以及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朝代是唐朝,而盛唐开元盛世之后期,由于唐玄宗李隆基迷恋酒色,宠信外戚,不理朝政,致使大权旁落,国事荒废,民不聊生,出现“安史之乱”,国运转衰。唐玄宗李隆基弃京外逃四川,至马嵬驿,引起士卒哗变,杨贵妃被缢死。太子李亨带着广平王李亻叔(后为唐代宗),皇孙李适(后为唐德宗)率部分朝臣北上灵州,并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在灵武南楼登基继位,树起了重振大唐的旗帜。此历史事件即为唐肃宗灵州登基,肃宗灵州登基后便将灵州(灵武)升为大都督府,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传到各地后,江淮的贡赋源源不断地通过襄阳送往蜀中和灵武。郭子仪也率五万大军出井陉,由河北到达灵武,人称“白衣宰相”的李泌也应诏来到灵武,为唐肃宗规划平叛大计。唐肃宗封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武长史;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率兵五千由河北赴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一时,兵威大振,南方的物质资源和北方的兵力资源,加上李泌、郭子仪这一文一武的到来,为唐朝的平叛准备了良好的人力、物力条件,灵武成为唐王朝平定叛乱、安定天下的大本营,也成为平叛时期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
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能够实现中兴,就是从灵武开始的,唐肃宗能够在灵武登基收拾旧河山,最大的功臣莫过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而今日在灵武境内的石沟驿古城,至今还被老百姓称之为郭子仪屯兵城。
石沟驿古城遗址至今清晰可辨,唐时它所处的交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时,由灵州向东南经顺化(今甘肃庆阳)至长安的“灵州大道”(隋时称“灵武道”),是连结灵武和关中十分重要的通道,是保证当时唐与各地政治、军事联系和江淮贡赋送往灵州的重要驿道,在平叛中,对保证交通、畅通运输,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适值要冲的石沟驿,就设于距今灵武东南的一百里处。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良将郭子仪,深知其处的重要性,为保证这条重要干线的畅通,郭子仪率大军驻扎在于此的黑城子。煮饭、取暖所需的燃料,成为困扰驻军的一大难题。一天,士兵来报:在沟中立灶煮饭时,无意中烧着了一种“黑石”。实际上,这种“黑石”就是至今灵武石沟驿煤矿生产的热量高、含硫低、灰份少的煤,素称砟子炭,学名“长焰煤”。因长期的风蚀、雨雪和地表泾流的冲涮,使之裸露于地表,即现在所谓的“露头煤”。由于这种被称为“黑石”的露头煤和柴草相比,不仅火力炽、势盛,且经久耐烧,又很容易点燃(用纸都可点着)。它的发现,不仅解决了郭子仪大军取暖做饭的燃料问题,而且又扩展之使用它来冶炼打造兵器,这就将灵武地区“长烟煤”的开采使用历史推衍到了唐代。后来,郭子仪在发现黑石处建立牌坊,立碑撰文,颁黑石为“神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牌坊尚有清晰遗址。民国初,一牧羊者挖甘草时偶尔掘出一碑石,后送往县署,经实地察看确认此处为郭子仪牌坊遗址。
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石沟驿“旧城周回三百步,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都御史王珣拓其城至二里,南门一”。“驻军113名,百户一员领之”。经实地调查,古城原为长方形,东西长460米,南北宽300余米,墙体基宽7米,顶宽3米,残高8米。城内距北墙50米处有一段与北墙平行的内墙,且略高于外墙,古城遗迹清晰可辩。
史料记载,石沟驿古城是宁夏由河东自南通往陕甘乃至京畿的要冲,明代形成较大的驿站,递运所,因有石沟城故又称石沟驿。
驿站一般都建有较好的房舍,备有被褥床帐,或拨给耕地和牧地。在北方还饲有牛羊,这样驿臣沿行万里,衣食住行都不发愁。驿站内,仓库、器具、杂物应有尽有,配有庖丁(厨师)专司膳食。乘驿须持专门文书,驿站对驿臣、官员供应的面、米、酒、油、盐杂支都有严格的规定,各级职官则逐级从优。在驿站从事差役的民户叫驿户,驿户的耕地从优。可免除一切赋税,但必须抽丁差役,每户出马一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