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湖新石器文化遗址,是1984年被发现考证后确认为一处文化遗迹。同样是一处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它与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和三道沟新石器文化遗址,应该有某种程度的联系。从我们探寻灵武的历史踪迹来看,毫无疑问,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灵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富地,点点遗迹犹如珍珠散布市域,自北而南,由西向东,随处可见。
鸳鸯湖新石器文化遗迹位于市区东部宁东镇境内毛乌素沙漠腹地,曾被人誉为沙漠明珠。这是一个由两个湖泊组成的妙地,因而被称为鸳鸯湖。沙漠中,难得有水,有水就有生命,妙得是这里曾是一片水域,水域方圆散落着远古人类留给我们的信息,这些信息究竟记载了怎样的故事?
1960年,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候仁之先生一行数人在考察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沙区时进入磁窑 堡一带,目的是寻访闻名已久的鸳鸯湖。他在《光明日报.鸳鸯湖》一文中说:“鸳鸯湖——多么美丽的名字啊!在一带沙区中竟然有这样一个名称美丽的湖泊出现,又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不过《灵州志迹》中记载的鸳鸯湖(韦州)与灵武鸳鸯湖是两个地方。中科院治沙队五十年代在一项报告中说:“鸳鸯湖地面有积水……,湖周围皆被流沙所包围。”但候仁之先生经实地考察后说:“鸳鸯湖还不能说是完全处在流沙包围中,因为湖的西面虽然是沙丘起伏,直逼湖岸,但是东边积沙却不很多。在湖东岸平缓的斜坡上,大约有百米之遥,是一片荒落了的墓地。墓的前面有一座道光七年(1827年)立的石坊,石坊横额正面题的是“刘氏祖阡”,背面是“木本水源”。刘氏何许人,姑且不谈,但仅此足可说明,在道光年间以前,这个湖泊即已存在。民间传说,光绪年间湖水还很大,湖中水鸟也很多,草木旺盛,湖水直流西天河。”
鸳鸯湖分南北两个湖, 一为咸水湖,一为泉水所形成的淡水湖。沙漠化以后的湖泊变小了,水草丰茂的地方也没有了。
八十年代后,受季风影响,湖的西岸和北岸沙丘逐步移动,竟裸露出新石器文化遗址。地表上散布着很多石器和陶器残片以及人类活动的灰坑和灰烬。已发现的遗址共有三处。一号遗址在鸳鸯湖西岸,地表散布着磨制的石器和陶器残片,其中以双面磨制刀为精。陶片有红陶和灰陶。器形以盆罐为主,素面为多。二号遗址在湖南岸100米处高埠上,范围约一公里。主要有磨制的石斧残件和陶器残片与灰烬。三号遗址在鸳鸯湖东北二公里处,范围约一公里。主要有磨制的石斧、素面红陶、夹沙细纹灰陶、波浪纹灰陶片等。今日的鸳鸯湖依然能追寻古人类给悠悠漫长的历史留下的一点痕迹,而且鸳鸯湖以美的名字和动人的传说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