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克腾旗位于赤峰市西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脉七老图山的交汇地带,南北长207公里,东西宽170公里,总面积20 673平方公里。辖9个镇,3个苏木, 8个乡,2处开发区,163个嘎查村。2002年全旗总人口24.4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蒙、汉、回、满、壮、朝鲜、达斡尔等8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克什克腾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赐军队的“却薛台”称号,即克什克腾旗,系蒙古语译为“番军”,“亲军”之意。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始建克什克腾旗制。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直沿用此名。克什克腾旗历史悠久,出土文物多属“红山文化”与“夏家店文化”。夏与前商时期是商族先民的聚居地,先后有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汉等民族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北方发达的古代文明。
克什克腾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中沙北草,地处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的结合部,融西部草原、南部熔岩台地和北部丘陵山区于一体,平均海拔1100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4℃,无霜期60~150天,年降雨量250~500毫米,多集中在6、7、8月份内。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克什克腾旗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也是赤峰市重要的资源富集区。全旗有天然草牧场2 700万亩,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2 200万亩,草原牧草品种多,据考查,共有79科,331属,1 008种。牧草品质好,营养丰富,牛羊肉和奶制品有独特风味。元朝时,克旗牛羊肉和奶制品就是皇宫贡品,享有很高的声誉。土地资源丰富,现开发利用耕地126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荞麦为主,还盛产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动植物资源种类多,品种全,其中白蘑、蕨菜、金针在国外享有盛誉,还盛产甘草、黄芪、麻黄等中药材,主要野生动物有马鹿、狍子、黄羊、青羊、野猪等,达里湖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鸟类16种。水产资源丰富,旗内水域主要由西拉沐沦河、湾河和内流河三个水系组成,水资源总量为7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面43万亩,年捕捞鲫鱼和瓦氏雅罗鱼(俗称华子鱼)100万斤。全旗有林地面积520万亩,其中天然林405万亩,人工林115万亩,尚有宜林地530万亩,能源资源丰富,全旗水能蕴藏量14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6.3万千瓦。风电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经过多年测风,克旗达里地域风电总装机可达50~70万千瓦,初步规划的五个风场装机可达20万千瓦,现已建成两处风场,装机容量6 450千瓦,年发电量1 500万度。另外克旗还有40亿吨褐煤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金属和非金属矿33种,矿床、矿点、矿化点140余处,黄岗梁铁锡矿探明的铁矿石储量1.1亿吨,锡金属量44.7万吨,是长江以北最大的铁锡多金属共生矿,该矿已完成Ⅰ期、Ⅱ期改扩建工程,实现年采选铁矿石40万吨的生产规模。旅游资源丰富,克旗有“草原明珠”之誉,有“内蒙古缩影”之称,著名的贡格尔草原、达里诺尔湖、沙地云杉、黄岗梁林海、热水温泉、阿斯哈图石林、大青山冰臼群、百岔岩画、乌兰布统古战场和淳朴的民族风情及珍贵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生态、地质旅游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旗境内已基本形成集通铁路、303国道、306国道、罕白公路与旗乡公路互连交通网络。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克旗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强旗富民为目标,实施“农牧为本、以牧为主、生态立旗、旅游活旗、科教兴旗、工贸强旗”的发展战略,经过全旗上下的不懈努力,经济建设持续发展。正常年景全旗粮食产量稳定在3亿斤以上,牲畜存栏50万头(只)左右,肉类产量1.5万吨,牛羊皮张3万张,羊毛产量2 000吨,羊绒产量150吨。依托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形成了以电力、矿产、皮革、肉类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其中牛羊肉、石材、羊剪绒制品、木制玩具、山野菜、奶制品、沙棘系列产品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1年,全旗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现价)达到6.7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3.06亿元,第二产业达到1.25亿元,第三产业2.48亿元。全旗全口径财政收入48 10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 81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 38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 9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