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东与阿鲁科尔沁旗为邻,西、南两面与巴林右旗接壤,北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交界。东西最宽65公里,南北最长122公里,总面积6 644平方公里,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驻地林东镇位于旗境中部。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六世孙阿尔楚博罗特,生和尔塑齐哈萨尔,次子苏巴海,称达尔汉诺彦,是驻守在阿尔泰山十二个哨卡喀尔喀边防军之一,号所部名曰:巴林。系蒙古语译“要塞”,“哨所”、“军寨”之意。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清分封诸之蕃牧地时定旗地域为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二旗。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设治所,定名为巴林左翼旗。新中国建立后更名为巴林左旗,此名沿用至今。
旗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略呈南北走向。平均海拔600米左右,最高海拔1 735.7米,最低海拔394米。山地占64%,丘陵占16%,川地占205。境内有白音罕山等主要山峰29座。全旗属北温带,受西风环流影响,四季分明,春旱多风温差大,夏季多雨气温高,秋季气爽霜来早,冬季严寒北风多。年平均气温3-6℃。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1.6℃。年平均降雨量350-380毫米,无霜期110-120天。年日照时数2 900-3 000小时。
巴林左旗得天独厚的地域组合,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资源宝库。旗内矿产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品位高、易开采的特点。已发现的矿和矿化点有120多处,共26种。其中金属矿有铅、锌、铁、锰、锡、钼、金、银、铜,非金属矿有煤、水晶石、宝石、叶腊石、石灰石、花岗岩等,尤以铅锌储量最为丰富。位于白音诺尔镇境内的白音诺尔特大铅锌矿床,已探明的金属储量达250多万吨,占东北地区已探明总储量的25%。丰富的地下矿藏,为发展采矿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左旗历史上“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现有宜农土地208万亩,草原面积473万亩。旗内有森林面积23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36%。主要树种有华北落叶松、油松、桦树、杏、山丁子、椴树、柞树等优良树种。在北部林区栖息着马鹿、青羊、盘羊、狍子、野猪、狐狸、山鸡等野生动物及珍禽。还生长甘草、知母、黄芪、麻黄、苦参、赤芍、蕨菜、黄花、蘑菇等品种繁多的野生植物。
巴林左旗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首开本旗人类文化先河的是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先民,在这里渔猎农耕,生息繁衍,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里曾是山戎、东胡、乌桓、鲜卑、匈奴、契丹、女真等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汉代为匈奴左地,唐代隶属松漠都督府。
契丹建立政权后,选定当时负山背海,天险足以为固的现林东镇南郊建都,称上京临潢府,从公元918年到公元1125年辽亡的200多年历史上,这里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金灭辽后,先为临潢总管府,后并入北京路。元代先属应昌路,后归全宁路,隶属于中书省,是特薛禅后裔鲁王世袭领地。明初属全宁卫,后为兀良哈境,属朵颜卫。明代嘉靖年间元太祖十八世孙苏巴海始创巴林部。后金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划分蒙古诸部牧地始定居于此。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巴林部分为左右两旗,始置巴林左旗归属昭乌达盟。民国时期,属热河特别行政区,1924年建林东设治局,1932年建林东县,辖巴林左右二旗农区。1933年本旗沦陷,建伪巴林左翼旗公署。
1945年8月,本旗解放。1948年6月建立人民政权--林东行政委员会,同巴林左旗政府并存,实行蒙汉分治。1947年,蒙汉政权合并,建巴林左翼旗人民政府。后改称巴林左旗。
2000年,全旗下辖4个镇、3个苏木、16个乡、11个居民区、31个嘎查,238个村,2001年撤销福山地乡、宝力罕吐乡、罕吐伯乡,将三乡并入林东镇,撤销四方城乡、碧流台乡,设置碧流台镇。2002年末,全旗总人口35.8万人。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壮族、藏族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