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以是一块普通的香皂,也可以是北京闹市区的一套住房;它可以是“留住人才的法宝”,也可以是“赤裸裸的腐败”;它常常不合理地存在着,你却不能简单地否定它。日前,大陆媒体《中国经济周刊》》刊文,揭开了中国体制内“隐性福利”的面纱。对此,有专家称,“隐性福利”已成为财政资金流失的黑洞。
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隐性福利”近年来屡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每一次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或质疑。如:位于北京闹市区仅为市场价1/8的央企福利房,每月倒给500元话费的内部手机号,每年获财政补贴数千万元的机关幼儿园等。而最近的一个例子,则是审计署披露的:2011年中科院以项目名义给在编职工发放近亿元福利。
吃空饷是维护官员体系稳定的隐性福利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让30个年龄在50岁以上的干部“退居二线”吃空饷,以便把职位腾出来,为年轻一点的公务员留出“发展空间”。
而今年以来,中国各地“吃空饷”被曝光事件屡见不鲜。1月,山西省静乐县原县委书记杨存虎之女5年累计“吃空饷”10万元;2月,还在上学的山西省长子县教育局局长李某之子,入编为当地一所中学的正式教职工;4月,山东省沂南县近三年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已判刑的61人中,32名国家工作人员“带薪坐牢”;6月,江西省武宁县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85名;截至7月底,陕西省榆林市半年内已清理纠正“吃空饷”人员2,100多名。
针对这一现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者梅赐琪表示,“‘空饷’,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维护这个体系(官员体系)稳定的一种隐性福利。”而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则指出,“吃空饷”即公共权力的滥用,是一种变了形式的比较严重的腐败,而这正成为财政资金流失的黑洞。
隐性福利五花八门
一元钱能吃什么?这个曾在网上被热议的话题,有人给出了让很多人意外的答案:中央部委食堂一顿丰盛的午餐。有媒体报道称,部委食堂大多以自助餐为主,一顿午饭一般不会超过10块钱,有些机关只需个人掏一两块钱“意思一下”,有的机关食堂,则出现了“免费午餐”。物美价廉的饭菜、优质的服务,让许多人对部委食堂艳羡不已。
在中国,最常见的福利还有劳保用品,其发放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确保安全生产,常见的劳保用品有手套、安全帽等。而一些单位发放的劳保用品,并不一定和工作直接相关。此外,端午节发粽子、中秋节发月饼这样的福利也很常见。2009年被广为关注的“月饼税”,据说就源于某单位中秋节给高管发了2,000元的购物券,导致一场关于公务员发月饼是否该缴税的争论。
而近年来,iPhone、iPad这些流行的电子产品也成了一些单位的隐性福利。一中央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员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该单位2011年举办年会,单位给员工的奖品就是价值近5,000元的iPhone4S和价值3,000多元的iPad2,而且中奖率100%。
当然,还有直接发钱的,主要表现在优厚的津补贴上。河南某县一位副局长称,单位每月给局级(科级)干部3000元的汽车油补,而自己每月的油钱大约六七百元。这还只是实物层面,有的福利还和员工的精神享受有关,比如旅游福利,图书福利等。
而在现实中,各种名目的“费”,在福利中也屡见不鲜。东北某省一家商业银行规定,只要本单位员工在私家车的车身上展示该银行的Logo,单位每年将“支付”该名员工8,000元的“宣传费”。此外,隐性福利还有“假公济私”类的。甘肃省某事业单位职工小马称,单位的办公楼和家属楼在一个院子里,所以,单位20兆的宽带也就“顺便”进了家属楼。
不过,上述种种福利与福利房比起来,则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福利中的极品——住房
虽然早在1998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彻底废止了原先的福利分房制度。但在一些单位,远低于市场价的福利房依然存在。
在北京,仅职工宿舍这一福利,每月就能为一些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职工节省1,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租房开销。要是能分到单位的福利房,就如同瞬间中了彩票,资产和收益都将在百万以上。
张先生是某中央部门在编职工,据其介绍,2009年单位给他提供了一套北京四环内的福利房:二室一厅,60平方米,价格为5,500元/平方米。而该地段的商品房,价格在每平方米2.5万元左右。这一套福利房比市场价便宜100多万元。而领导的面积会更大一些,一切手续都是按经适房走的,购买5年后就能拿到产权。
今年5月,据媒体报道,在北京市西直门附近,一栋新盖起的高层住宅楼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附近区域已经几年没有建过住宅楼了,上世纪70年代盖的老楼市场价都接近4万元/平方米。这是某央企为本单位职工盖的福利房,价格为5,000元/平方米,如果转手卖掉即可赚几百万元。而今年4月,北京北五环附近“被央企团购”的某楼盘的“房号”,竟被炒至100万元。
1998年福利分房被叫停后,一些地区部分单位便以“集资合作建房”的名义,变相搞福利分房或商品房开发。2006年原建设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了被外界视为“措辞严厉”的《关于制止违规集资合作建房的通知》,规定: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一律停止审批党政机关集资合作建房项目。严禁党政机关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搞集资合作建房,超标准为本单位职工牟取住房利益。
不过,福利房并没有消失,又以“经济适用房”或者“限价房”的名义继续存在。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实际上各部委零散的福利分房、建房活动仍在进行,但分房的对象仅限于“核心公务员团队”。一位中央部委的工作人员则说,房子的福利,是很多人选择一些体制内单位的重要原因,有的部委基层员工收入还不到5,000元,没有住房福利,在北京简直活不下去。
“制度内没有给够”
据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介绍,国外基本上没有隐性福利,中国的隐性福利是在整个社会分配制度不健全、分配秩序不规范的大背景下出现的。诱发的原因很多,有错误思想认识的影响,有制度存缺陷、监管不到位的影响,这些都应该通过相关措施予以纠正。
此外,苏海南表示,由于中国制度内有的东西没有明确或“没有给够”,会引发一种冲动:一些公职人员觉得自己的收入(货币的、非货币的)总体上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准,而制度安排的远远低于这个水准,他们为了跟市场上具有相同层次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找齐,就会另想办法。
他并称,对隐性福利还要理性分析,对某些本该给却没有做出制度规范,或虽然制度做了规定却没有合理确定水平的,就不宜简单否定。(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