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松山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理图像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长152.5公里,南北宽77公里,总面积5 955平方公里。松山区政府驻地穆家营子镇,为赤峰市中心城区。辽代开泰二年(公元1013年)设置松山县,开泰中期改设松山州,至元代大德二年(公元1265年)改设松州,清代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公元1778年),改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建国前后历经建置变更至1983年10月,赤峰市实行市管县管理体制,改赤峰县为赤峰市辖区郊区。1993年7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郊区改名为松山区。 赤峰市松山区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秦代今区境属右北平郡地,西汉初属匈奴左地,后置廷陵县;隋唐属饶乐都督府。辽开泰二年(公元1013年)置松山县,开泰中置松山州、高州、三韩县。金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析置静封县。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改松山州为松州,领松山县,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松山县并入松州;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六月,为鲁王牧地。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八月,东境属大宁卫;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西境属全宁卫;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属兀良哈三卫之朵颜卫地。后金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置翁牛特右翼旗。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置乌兰哈达理事通判厅,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三月改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十二月升赤峰县为赤峰直隶州。民国2年(公元1913年)7月撤州改县。伪满康德7年(公元1940年)1月赤峰县并入伪翁牛特右旗,至12年(公元1945年)8月改伪翁牛特右旗为赤峰县。1946年10月析置赤西县,翌年10月赤峰市并入赤峰县,1948年9月,赤峰县分置赤峰市,赤西县并入赤峰县。1958年10月撤县设市,1962年9月市县分治。设赤峰县。
2000年全区辖10个镇,23个乡,260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员会,2 102个村民小组,2001年6月,本区进行乡镇设置变动:撤销柳条沟乡、打粮沟门乡、三眼井乡,设文钟镇。撤销波罗和硕乡,并入哈拉道口镇,撤销碱场乡,并入上官地镇。现本区设29个乡镇,其中18个乡,11个镇。全区2002年年末总人口53.3万人,其中有汉、蒙、满、回、苗、壮、彝、布依、朝鲜、傣、土家、黎、侗、达斡尔、鄂伦春等10多个民族聚居。
松山区属城郊经济类型区。区内矿产资源丰富,金、银、铜、铁、煤等资源储量大、质量好。区境已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锰、钼、煤、油母页岩、珍珠岩、白云岩、玄武岩、砩石、莹石、石英、冰洲石、大理石、水晶、玛瑙、硅石、石灰石、花岗石、陶土、膨润土、高岭石等30余种,现已开发利用23种。其中已探明黄金储量居全市第二位,黄金产量居全国产金县第18位。
本区位于华北向东北过渡地带,两者野生植物兼有,种类繁多。木本植物主要有杨树、柳树、松树、榆树以及桑树、臭椿、文冠果、蒙古栎、山杏、枸杞、酸枣、海棠等;草本植物有羊草、冰草、野苜蓿、稗草、黑麦草、野大豆等;药有植物有甘草、远志、柴胡、防风、桔梗、黄芪、苦参、知母、益母草、苦杏仁等。此外还有黄花、白蘑、花卉等,共504分属74科,262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