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赤峰市东北部,地处西拉沐沦河北岸,大兴安岭南端东麓。东与通辽市扎鲁特旗为邻,南以西拉沐沦河、台河的老河身与翁牛特旗、通辽市开鲁县相望。西与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毗邻,北与锡盟西乌珠穆沁旗接壤。全旗南北狭长,最长达232公里,东西最宽约114.4公里,总面积为14277平方公里。有大小河流12条,流域面积8819.4公顷,均属西辽河水系。有大小湖泊51处,水面2707公顷。地下水总储量428亿立方米。地势西北高,南东低,北部为山区,中部为丘陵区,南部为科尔沁草原沙土波状平原。平均海拔430米,最高1540米,最低266米。地下矿藏丰富,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燃料等矿床、矿点128处,金、银、铜、锡、铁、铅、煤、石油、天然气、石灰、大理石等矿38种,本旗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所平均气温5.5℃,无霜期95—140天,年均降水量300—400毫米。
全旗现辖23个乡(苏木)、镇,245个村(嘎查),总人口29. 6万人,共有13个民族,蒙族人口11. 3万人,汉族人口17. 6万人,形成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济兼营的蒙古民族聚居的农牧业地区。全旗有效灌溉面积41.5万亩,主要农作物以粮豆为主,玉米播种面积41万亩,谷子37万亩,绿豆106万亩,全旗大小畜存栏179万头(只)。
阿鲁科尔沁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就有5000余年,生活在这一热土的各代人民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扎嘎斯台镇境内发现几处有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遗址。夏商时期,阿鲁科尔沁先民为竹、商。春秋战国至秦时期,为东胡活动地域。汉至晋时期,是乌恒发祥地。隋唐时期,为契丹游牧地。辽代为上京道乌州。金代,为泰州属北京路。元朝,为辽王封地。明代,初为潢水兀良哈地泰宁卫领辖,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游牧于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呼伦贝尔湖一带的阿鲁科尔沁部昆都伦岱青率部迁居,始名阿鲁科尔沁,意即北方弓箭手。明嘉靖四十三年至崇祯三年(1546~~~1630年),隶属于“北元”察哈尔部。于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归顺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阿鲁科尔沁部设前后两旗,崇德元年并为一旗,称阿鲁科尔沁旗。崇德四年(1639年),隶属于昭乌达盟,由热河都统节制。民国前期,隶属热河省。民国22年(1933年)7月,阿鲁科尔沁旗沦陷,划归伪满兴安西省。1942年,隶属伪满兴安总省。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8月16日,阿鲁科尔沁旗得到解放,结束了长达12年之久的日本侵略者残酷统治。1945年10月,阿鲁科尔沁旗人民政府成立,隶属热河省。1946年6月10日,中共阿鲁科尔沁旗委员会成立。1949年5月20日,阿鲁科尔沁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8月1日,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7月1日,划归内蒙古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