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的国际贸易版图上,中国外贸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不占优:竞争加剧,油价上涨,摩擦不断,汇率变化……做大做强外贸,实属不易。有人预测,以中国现有贸易规模,在全球排名已是“坐三望二”。与日、韩不同,中国外贸是在世界市场格局基本形成的条件下快速发展的,外贸的高增长势必诱发较多的贸易摩擦。本年度外贸领域有一件广受关注的大事,即中欧、中美纺织品争端问题,这是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次短兵相接,经过上下各方协力,最终达成公平、双赢的协议,使国内纺织业走出“合围”,妥善处理了与欧美的双边关系,也有效缓解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矛盾,从而提供了解决贸易摩擦的成功样本。此外,已有逾50个国家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今年中国外贸的另一显著特点是“高出低进”,顺差总计约千亿美元。顺差或逆差,本是对外贸易中的正常现象,然而,顺差过大,则会影响贸易环境,引发种种争端。近10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改善贸易不平衡。但过去是出少进多逆差大,现在是出多进少顺差大。这也表明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的顺差有很大比例是由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平衡关乎本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在继续发展出口、改善出口的同时,应更多更好地发挥进口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贸易顺差带来了大量外汇储备,但如何用好这些储备,也是一门学问。
从全年中国外贸走势看,一些问题愈加凸显: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层次较低,自主出口品牌很少,外贸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当务之急,是从数量创汇型转为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逐步迈往国际分工的高端,减少资源、环境代价,缓解此起彼伏的摩擦,实现外贸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当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质和量的统一。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就业压力很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标志的中低端产品优势不能轻言放弃,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中,高、中、低端相结合将是一条最现实的路径。
2006年中国外贸环境总体相对平稳有利,但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从国内看,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上一轮经济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剩将开始释放。从国际看,油价波动、房地产泡沫、经济发展失衡等因素不可小视,中国还将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加重、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压力等挑战。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是中国在新形势下对所有贸易伙伴的一份许诺,也将是中国奋力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