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一体化(以下简称拉加一体化)的发展经过50多年的能量积蓄,正在开始进入一个“合纵连横”、全面升级的新阶段,但一体化进程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该地区各国保持政治意愿,以合作共赢的态度携手推进全区域经济、政治、社会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一、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一体化的现状
(一)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一体化发展历程。
实现地区一体化是拉美人的“百年梦想”。从19世纪初拉美“解放者”玻利瓦尔提出“拉美大陆主义”思想,到二战后拉加经委会提出通过“工业化、经济一体化”来摆脱拉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外围”地位的主张,到20世纪60年代后一大批拉加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拉美一体化协会、拉美和加勒比经济体系、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安第斯共同体和南方共同市场等相继问世,拉美一体化经历了长期、曲折、复杂和反复的过程。
进入21世纪,拉加一体化呈现由初级向高级、从单一向复合型方向发展的趋势。传统一体化组织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并涌现出一批新兴一体化组织,如玻利瓦尔美洲联盟(2004年)、南美洲国家联盟(2008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2010年)和太平洋联盟(2012年)等。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是第一个囊括拉加地区33国的区域性组织,正在成为与非盟、东盟和阿盟齐名的地区性集团。
(二)拉加一体化的特点。
目前,拉加一体化呈现出广泛性、多层次、机制化和开放性等特点。在拉美和加勒比33个国家中,几乎每个国家都以某种形式加入了一个或多个区域性组织;在拉美和加勒比四大次区域中,几乎所有的次区域都达成了一体化协议。同时,拉加一体化组织不仅包括单一关税联盟(如安共体、南共市)、能源一体化组织(加勒比石油组织、南方石油公司)和金融一体化组织(南方银行),还有许多经济合作机制(如拉加经济体系、拉加一体化协会),甚至还有政经合一的复合型一体化组织(如玻利瓦尔美洲联盟、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加国家共同体)。这些一体化组织定期召开国家首脑或部长会议,分析地区和全球经济形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共同行动方案。
拉加地区一体化不仅增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而且提高了各国之间、次区域之间的经贸依存度,进而极大地提升了整个地区的综合实力。特别是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的成立,使得该地区成为涵盖5.5亿人口、214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6.3万亿美元GDP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拉加一体化组织还在共同对外关税、投资待遇、反倾销立法、保护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竞争政策等方面加强了政策协调与沟通。此外,拉加区域一体化不仅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成为促进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力,并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推进区域一体化的优势
(一)经济理论观念调整,政治愿望强烈。
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加重了该地区的社会问题,致使多个国家开始寻求政治合作,将注意力转向一体化,并在公开场合呼吁力求将一体化议程从贸易开放延伸到其他领域,特别是政治和社会领域。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各国认真反思经济新自由主义,开始重视国家的作用,认为其不仅仅是监管者,而且是积极产业政策的协调者。此外,全球化和各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迅猛推进,导致国际竞争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激烈展开,拉加单个国家难以独自应对,迫切需要加强区域合作以保护自身利益。加上中左翼党派相继执政,使得各国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开始共推一体化进程。
(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地区自主性增强。
拉加地区长期以来被美国视为战略“后院”,在政治、经济上受美国影响较大。不过,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崛起,不仅极大地改变了该地区的传统贸易格局,也对该地区的一体化产生了间接影响。本世纪初,中国占该地区出口额的1%,进口额不到2%,而到2012年,这一数据已变为9%和14%,而美国同期占该地区进、出口额的比例分别由60%降至40%,50%降至31%。中国还逐渐成为该地区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地。贸易、金融对美国依赖度的减弱,给予南美国家越来越多的政治自主权,使得制定一体化战略成为可能。
(三)国内市场巨大,自然禀赋优良。
拉美和加勒比形成内部市场方面拥有特殊的资产。首先,国内市场极具吸引力。过去十年经济的良好表现使人均收入稳定增长,社会包容性不断增强,收入分配更加平均,中等收入人口从2003年的1.03亿增至2009年的1.52亿,预计未来20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到2030年中等收入人口的比例将达42%。随着中等收入人口的增长,地区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其次,自然资源丰富。该地区拥有3380亿桶的石油储量,占全球的20%;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是世界铜、银、锡、铅、铁矿石等矿产的重要产地;粮食生产能力巨大,淡水储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耕地占世界的15%,大豆产量占全球的52%,牛肉和玉米占16%,牛奶占11%,是全球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并被誉为21世纪的下一个粮仓;水力资源十分丰富,蕴藏量为4.67亿千瓦,约占世界的16.9%。
三、拉加一体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经济发展落后,制约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2012年拉美和加勒比占全球人口和产能的12%,占全球吸引外资(FDI)(不包括加勒比的金融中心)的13%,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不到4%,国际贸易所占的份额低于人口占比,商品和服务出口仅占世界的6%和4%。专利申请数占世界的份额不足3%,这主要与研发投入较少有关,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2010年,全球研发占GDP的比重平均为0.83%,该地区为0.7%,其中巴西为1.1%,高收入国为2.5%,亚太发展中国家为1.7%。
(二)区域内贸易水平较低,贸易溢出效应难以发挥。
区域市场是拉美和加勒比,特别是南美工业出口的关键,但该地区并未充分利用其市场的潜在优势。2012年,拉美对区域内出口仅占19%,该数据自2007年以来基本没有变化。制造业出口占世界的份额从2002年的13%增至2012年的24%,但对区域内出口远远低于该比例。
(三)价值链延伸不够,经济关联度较差。
尽管拉美区域内贸易的制造业密度较高,但大多数都是制成品,中间产品所占的比例较小。中间产品占在“亚洲工厂”国家之间的贸易额的30%,北美自贸区为20%,但拉加地区只有10%,表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之间生产一体化的程度较低,在构建该区域或次区域价值链方面的进程非常有限。
(四)次区域组织众多,增加了实现更高层级一体化的难度。
该地区许多国家同时属于多个一体化组织。由于区域、次区域一体化组织间的重叠,相关国家必须同时执行多个一体化协定,消弱了相关协定的效力。此外,不同次区域一体化组织侧重点不同,致使成员在不同的一体化组织之间做出的承诺产生冲突。更重要的是,各次区域一体化进展不一,增加了将整个区域整合为一个一体化组织的难度。
四、深入推进拉加一体化的建议
为深入推进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一体化进程,拉加委员会在《区域一体化:通往包容性价值链战略之路》报告中提出十条建议。
(一)充分认识推进拉加地区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顺应国际形势、应对当前挑战、破解当前难题的现实需要。推进区域一体化,有利于提高本地区的整体实力,抵御全球经济波动冲击,增强拉美和加勒比在国际事务上的呼声;有助于发挥区域内公共产品的外部效应,共同解决本地区面临的基础设施、教育和创新等共性问题;有利于加强本区域的内部合作,振兴区域内贸易,促进资本流动,缩小结构性差异;有助于实现社会融合,在区域范围内处理移民问题,促进社会政策有机统一;有利于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把握亚洲及其他地区中产阶级兴起提供的巨大商机。
(二)推进区域一体化必须利用现有次区域一体化的成果。
目前,该地区一体化在某些领域或次区域已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南美洲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倡议(IIRSA/COSIPLAN) ;中美洲交通、能源和通讯设施项目;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区电网联网工程;中美洲生物走廊和亚马逊合作条约;安第斯共同体伊波利托·乌纳努埃卫生协议和安德烈斯贝洛协议教育协议;南方共同市场社会和中美洲社会一体化等。应在各次区域一体化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明确具有潜力的部门,逐步建立更大范围的共享的产业政策空间,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推动次区域或部分行业率先融合,并为其他领域一体化提供借鉴。
(三)推进区域一体化必须坚持务实合作的态度。
在全球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宏观领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整合该地区现有的多个次区域一体化组织显得必要而迫切,但整合范围的广泛性、地区成员的多样性以及次区域组织的交叉性和进展不一性,决定了拉加地区一体化进程绝非一蹴而就,必须以务实的态度运用政策推进一体化逐步取得进展。一是在发展区域公共产品(交通、物流、电信、金融和贸易便利化)方面取得进展,为实行协调的、更现实的产业政策创造条件。二是消除区域内贸易和投资障碍,整合巩固现有的次区域一体化方案在诸如贸易程序数字化、对外贸易单一窗口等领域取得的进展。三是促进一定水平的宏观经济趋同,在清楚认识到各国间巨大的通胀、财政平衡和经常账户差距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宏观经济趋同的目标和机制,并列入一体化协议中。
(四)推进区域一体化必须坚持灵活性。
本区域国家数量众多,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政策取向不尽相同,意味着在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着同时推进多个核心目标问题,如生产结构转型、社会包容、区域一体化、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合作等。这需要大量的灵活性和实用主义,包括:接受不同速度和路径的国家承诺或组织承诺;对小国或欠发达国家实行差别待遇;现有的次区域协议的整合模式;充分考虑与区域外伙伴签订的贸易协定。
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五个方面。一是寻求共识,在共识最多、能受益最大的领域率先推进一体化议程。二是加强现有的次区域一体化机构自身建设,包括制定切合实际的渐进的目标、巩固过去的成就、履行承诺、加强与该地区其他一体化机构的联系等。三是理顺各一体化机构的工作范围,特别是未来将在整合各次区域一体化方案中发挥中心作用的拉加共同体和南美国家联盟,这两个一体化方案必须有明确的议程(避免任务重复)以及实现该议程的技术、资金和机制。四是设计新的区域组织架构,尽量减少其弱点,防止其信誉受到侵蚀。五是借鉴其他地区,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和一体化经验,奉行实用主义,防止政治制度之间的巨大差异成为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障碍。
(五)推进区域一体化必须保持政治意愿。
当前现状下,通过整合现有的协议和一体化方案,推动一体化取得进展,要面临复杂的政治问题。因此,该地区的国家应作出以下承诺:中期核心目标必须是区域一体化,例如南美、中美、加勒比和墨西哥间的融合;追求这个目标不能有损于目前各次区域或组织内的进展;弹性处理在一体化道路上遇到的困难,致力于一体化进程。要防止该地区进一步碎片化,特别是要防止人为的将本地区分为大西洋和太平洋两个区域。
(六)推进区域一体化必须运用好价值链和产业政策。
现代一体化理念的基础是创造有竞争力的价值链。在区域内创造价值链,有利于促进生产多元化和集约化,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本地区需尽快达成一致共识,给予生产一体化更突出的角色,促进区域或次区域价值链。
为了使价值链更有竞争力,必须实施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促进创新的产业政策。但仅仅国家层面的行动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区域内部协调,将国家产业政策提高至区域层面,使生产一体化成为区域一体化和合作行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循序渐进的推进产业内贸易和次区域价值链。要加强最不发达经济体的能力建设,重新制定欠发达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确保最不发达经济体获得外部支持,以使他们的企业参与价值链,避免进一步扩大各经济体之间的生产率差异。
(七)推进区域一体化必须以近期内的共同议程为突破口。
1、地区日程。一是在本地区各国政府就推进跨国生产联系达成目标共识的基础上,探索逐步推进全面区域原产地累计的方法。二是继续推进该地区主要基础设施投资,如贯穿巴西和秘鲁、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高速公路(Interoceanic Highway)。三是进一步协调推进贸易便利化,如统一设立公司所需的程序和条件,逐步统一或相互承认技术、卫生和植物检疫标准,建立区域内贸易融资机制,扩大当地货币支付系统的使用等。
2、加强与中国和亚太地区的联系。未来十年一个重要议程是加强整个地区与亚太特别是中国的联系,要充分利用2014年1月成立的中国-拉加共同体论坛,加强与中国的对话,更好地把握两者间日益增长的经济联系带来的机会,改善贸易和投资质量,并就全球性重大问题达成共识。
3. 加强与欧盟的对话与合作。2013年1月第一届拉加共同体-欧盟首脑会议上,双方就2013-2015年行动计划达成一致,强调要在科学、教育、移民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加强双边合作。在此背景下,要务实地探讨本地区各国落实这些承诺的可能性。
4、规划本地区在全球治理事务中的定位。需要协调一致的区域行动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多边框架谈判、2015年后发展议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以及移民全球治理等。
(八)推进区域一体化必须依靠民间力量。
振兴一体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密切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如加强与区域内大学的联系将使一体化方案更加完善。同样,在劳动力流动、养老金便携性、技术技能认证、培训需求及其它领域,也离不开与劳工组织的合作。此外,还要提高本地区主要企业在一体化决策制定中的参与度,加强与商界的不定期对话,促进外贸、投资、工业、创新和竞争力等领域的国内政策和一体化政策的融合。
(九)推进区域一体化必须以公平为鲜明特征。
目前,拉美地区不平等现象突出,社会包容性发展是本地区各国的首要任务。必须将促进公平的增长战略和深化区域经济空间有机结合,把消除社会不平等作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目标。一是深入推进生产一体化,创造包容性的价值链。要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地位,加快技术进步,缩小生产率差异。二是缩小数字鸿沟,提高最弱势群体获取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强化信息通讯技术对公众健康、教育、劳动力培训和中小企业生产力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各国和各一体化组织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食品安全、减贫、移民、性别平等等领域社会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四是完善推广消除赤贫方案,特别是社会投资基金和共同责任转移支付项目。
(十)推进区域一体化必须作为国家政策。
过去几十年来,拉加地区区域一体化成效显著,无论是在贸易领域,还是在投资、商品和服务、通信和人口流动(移民和游客)等方面,拉加地区相互依存度创历史最高水平。调查显示该地区71%的民众支持经济一体化,59%的民众支持政治合作。但目前的一体化动力往往来自于经济诱因,而非专门机构的作用。必须使一体化战略成为国家政策,这是拉加地区实现一体化面临的主要挑战。要确保政治动力,充分利用一体化所取得的成果,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根据各次区域一体化方案,制定完善区域一体化的制度框架,推动各领域进程趋同。要建立信任和制度安排,各国应秉持务实合作态度,接受多样化的原则,学习适应各种模式并存,不断寻求可能融合的领域。